封面
风义的怀思
版权信息
自序
学而不厌圣垂训——忆刘季高先生
历史背面的断忆——悼念贾植芳先生
文学人性的世界视境——章培恒先生周年追思
苍凉叔世忆张晖
狂歌如斯怀纪弦
怀念韩南先生
天鹅,在一条永恒的溪旁——写于朱育琳先生逝世廿五周年
与朱育琳先生私谈:波特莱尔翻译、翻译风格及其他
怀念赵景深先生
魏斐德、周策纵、王靖宇、沟口雄三:漫漫求学路上,我与大师们的交往
金庸的折叠江湖
为学跬步集
版权信息
问学之路
两次高考
大学生活拾零
早年读书经历与我的书房
茅先生指导我写论文
研习历史四十年
民国档案与我的学术研究
哈佛燕京图书馆:我学术生涯的加油站
两次在斯坦福读蒋介石日记
作别哈佛
情谊绵长
忆妈妈——饺子里的母爱
茅先生的三件小事
张老师的成功无法复制——恩师80大寿感言
永远的高贵,永远的傲
始知相忆深——我与政治大学历史系师生的情缘
世间再无蒋老师——悼念蒋永敬教授
痛悼敬爱的胡春惠教授
豁达的小计——与计秋枫教授交往几件事
送别蕴茜
敝帚自珍
《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研究》后记
张宪文教授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中华民国史新论》序言
《朱培德评传》序言
《蒋介石的后半生》后记
《亲历中国革命》译后记
书写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言
《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导读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导言
费正清如何为哈佛争取“蒋廷黻资料”
《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序言
《细品蒋介石》序言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前言
《异同之间: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个案研究》序言
他山之玉
传统行业的现代转型——《移植与超越:民国的中医医政》代序
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国民政府考试院研究》代序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序言
《国民政府监察院研究》序言
《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序
《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与应对(1934—1949)》序
《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37—1945)》序
《图说老南京》序
评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以人为本”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
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四卷本《中华民国史》
皓首穷经著文章——读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
附录 追求开放与有公信力的史学研究境界——陈红民教授访谈录
后记
书中自有山河
版权信息
插图
自序
学林剪影
一枚清末全家福的前尘往事——垫江任氏家族史迹发微
章士钊与鲁迅的一段公案
亦儒亦侠亦风流——章士钊的社会交往
傅斯年:以五四为坐标
傅斯年生命的最后一刻
钱穆的人生观
钱穆静坐养生
张荫麟情史
作为朗读者的林徽因
金陵大学教育的过人之处
饶宗颐:孤独的君子
一颗热烈而圣洁的心灵——敬悼刘志琴老师
向死而生的通人之路——怀念乡先辈刘浦江老师
想象近代中国的精神史
书海拾贝
焦灼的盛世与变革
逼近明清之际的全球史
雍正帝的发明
泅渡十九世纪的历史之海
重构民史的有益尝试
小茶馆大世界——对抗与递嬗中的成都记忆
是梁任公传,更是时代之书
从宋案看民初政治
另一种北洋叙事
重回江南沦陷时
弱国外交官的悲喜交集
战后东北接收:由困局到残局
五四之子傅斯年
从浙江潮到民国风——《蒋百里全集》出版前言
捕捉史家与时代的多重记忆——《章开沅口述自传》书后
读书人的气与场
人生逆旅
金庸,曾经如此真切地启发过我的童年
兴趣不能当饭吃吗?
桂子山上好读书
消逝的匠人 消逝的农村
四十随想
什么人适合做编辑
从兴趣到志趣——青年编辑招聘之我见
新史学品牌的过去与未来
无界
版权信息
书田无界——代序
何谓“世界文学”?
众声喧哗的现代主义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看中外文化的融通
文学中的伦理:可贵的细节
作家和他/她的人物——兼及移情与“消极能力”
英国的世界“第一”——从1858年泰晤士河治污谈起
没有批评就不能进步
历史演变中的福利社会——从英国谈起
《非洲文学批评史稿》序言
记忆的迷雾——略谈石黑一雄的小说
一个伟大城市永不停息的声音
作者巴尔特
人文学科的危机
从天朝上国到主权平等——略说郭嵩焘使英的意义
“种子已经播下”
“过去的现在性”——读钱锺书先生“少作”
《文学遗产》和学术争鸣
共同的事业——纪念樊骏先生
“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背后——略谈王学泰先生的学术贡献
天堂里的笑声——纪念童道明先生
附录:高考杂忆
昨日明月照今心
版权信息
自序
西汉的豪杰与豪强
汉朝的郡太守与刺史
中国历史上的羁縻之策
科举选官和胥吏政治的发展
明史上的几个问题
同情的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应有之义
通史之通与长时段眼光
南宋是怎样滑入歧路并最终灭亡的
在“中兴”中发现历史
无所不在的宦官与明朝“双头马车”政治
历史并没有成为过去
《左传》的外交辞令
从“南山四皓”讲起
刘邦的自夸与陆贾的提醒
读《郁离子》有感
胜之还是安之?
《智子疑邻》解读
心静才能读书
齐桓公的晚年
黄霸做得好太守做不好丞相
薛宣的温和肃贪与知人善任
“通儒”杜林
钟离意的仁与廉
王导与周顗之死
“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徐勉重名
识大体而固执的李德林
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
宋璟:“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宰相小友李泌
从“经世神仙”到“造命宰相”
“长乐老”冯道
范仲淹的“朋党”之罪
赵抃:“铁面御史”与“中和之政”
赵鼎蒙冤
文天祥孤往的悲壮
耶律楚材治国
流水集
版权信息
自序
郭廷以与罗家伦、蒋廷黻的早期学术交往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郭廷以和他的“史事日志”系列
十字街头钻古塔——夏鼐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段因缘
清华园里的夏鼐与吴晗
“东化的西方”遭遇“西化的东方”?——略述邵循正先生的一篇政论文
补说“老新党”
青天不见使人愁:在清朝“告御状”
从“政治口号”到“口号政治”——《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读后
“弱”政府的“强”外交
近卫笃麿经营的晚清中国社交圈
“完全可以想象”成的晚清史
发乎考证,止乎欣感
描画“天才”的“详密”之作——《张荫麟评传》读后
“守护最后的堡垒”——新编《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读后
仕途得自“武”事,谥号却为“文忠”
“出使日记”中的晚清外交
像“侦探”一般踏勘光绪朝历史现场
多注意“史料的历史”和“中等人物”
由文及史与由史及文
以“考据”把握晚清的“人物”
忆沈老——几个亲历的片段
东京《顺天时报》研究会参加侧记
附录:“顺天时报研究会”前18次例会日程表(截至2014年12月23日)
虔敬与喜悦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辑 追寻经典
景观与文学
批评为什么重要?
伯格曼的天空
安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纳博科夫的蝴蝶
奥斯丁的世界
本雅明的爱情
波德莱尔的诗和他的形象
福楼拜的鹦鹉
怎样读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醉舟”兰波,在风中呼啸的遗言
《长日留痕》:一出悲怆的喜剧
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在2019年“鸿远·99文会”的演讲稿
第二辑 感知历史
唐素琴的坚硬人生——读高尔泰散文《唐素琴》
漂泊者的表情——北岛的《听风楼记》
天真汉的命运之歌——陈徒手《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
站在哪里看往昔——读阿城散文《听敌台》
何为知识人?——由詹谷丰《书生的骨头》说开去
大众文化,我们的处境——赵勇《透视大众文化》读后感
我的外国文学流水账
第三辑 阅读生活
我的三次高考
慈城行
看不见的大寨
让荒诞照瞎我们的双眼——在一次创作会上的演讲
身在何处,为何读书——一个事后整理出的演讲稿
游离与回归的悖论——我在青莲沙龙的发言
行动者的写作
版权信息
自序
青年的思想、行动和写作
“排榜”时代,假装被注意到的文学
来吧,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去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这些改革开放时代的儿女们如何消化和书写他们的时代?
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实践
生于1977—1987:更年轻世代作家长篇小说地理草图
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再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行动者的写作
“先锋文学”,止于“先锋姿态”
可疑的先锋性及“虚伪的现实”
从“文艺青年”到“文艺女青年”
国家计划文学和被设计的先锋小说
致无尽的,致永在的,致难以归咎的
谈“80后”作家,说张怡微和桃之11
为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立法”
谁能感应到山川大地的教诲?
我们如何“而去”?如何能够“节花自如”?
香椿树街的成长史,或者先锋的遗产
写作者是天地万物之间孤独的捎话人
变革的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如何“应物”?
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经典,首先都是个人秘密的经典
大头马会不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小说家?
更新时间:2023-02-17 15: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