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贤能政治
更新时间:2019-01-04 20:15:34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选举民主制是判断中国政治进步的标准吗?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为何很难遴选出优秀的领导者?中国的尚贤制能够给西方社会带来哪些启示?政治尚贤制怎样与民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部系统阐释政治尚贤制这一中国政治模式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一部深入探索西方民主制之外的政治治理模式的著作。在本书中,全球著名政治学者贝淡宁认为,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尚贤制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影响了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也比较适合面临复杂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大国。民意调查也表明,政治尚贤制获得了充分的民众支持。因此,政治尚贤制在中国是选举民主制的一种替代选择。长久以来,学界、政界和舆论界一直以民主制的视角研判中国的政治治理制度,认为只有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选举制度是好的,其他一切政治体制都是专制统治。然而在当前诸多实行选举制的国家中,财富和资本集团的利益都掌控着不成比例的权力,美国的大选甚至被称为“一美元一票”,而非一人一票。贝淡宁认为,中国的政治尚贤制不仅能选拔出能力超群的领导者,而且如此选拔出的领导者更具长远眼光和全局意识,能够做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政治决断。政治尚贤制比西方的民主制更适合像中国这的大国,它能够有效规避民主选举制的主要缺陷。贝淡宁还试图用政治尚贤制的理想来比照中国的现实,认为中国要真正实现在道德上可取、政治上稳定的尚贤制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书最后谏言,只有真正做到“上层尚贤,中间实验和基层民主”,中国模式的贤能政治才能成为21世纪备受全球瞩目的政治发展模式。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吴万伟
上架时间:2016-09-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加)贝淡宁
最新上架
- 会员现代国家政权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权力对社会扩张和向基层渗透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军事、税收、司法和其他一些以前属于地方团体或传统社会精英的权力都逐渐收归国家政权所有。在战争或国际军事竞争带来的压力下,国家政权在强制、汲取和保护等方面的活动更容易取得成功。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反映了这一进程。面对日军的侵略,为了使抗日根据地得到生存、发展和壮大,根据地政权显著地增强了自身的强制能力、汲取能力和保政治22.6万字
- 会员作为士绅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甘肃士绅既具有作为这一阶层的共性,也有地处西北社会的特性。首先,甘肃落后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导致士绅阶层的数量与同时期江浙等富庶地区相比相对较少,但是甘肃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使得士绅群体的民族成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此外,在士绅身份的获得途径上,科举考试依然是甘肃读书人获取士绅身份的主要途径,但通过军功奖叙而取得士绅身份,以及做官资格既是甘肃士绅获取士绅身份的一个政治21.7万字
- 会员本书以国家治理与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为基础,从地方税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入手,考察了中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现实格局,研究了地方税体系对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探讨了中国地方税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政治10.1万字
- 会员本书充分利用解密档案《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从中国革命的外部环境即国际大背景切入,全面考察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所给予的影响和作用。共产国际的这种影响及作用由于受联共(布)内外政策的左右而呈现出双重性,本书尝试探究了共产国际有此双重性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共产国际、联共(布)影响的程度,特别是对毛泽东政治29.9万字
- 会员明清时期,受内乱、倭患、海盗及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为了御外敌、平内乱、治海洋,政府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增设专职“海防”的官员,完善了军政协同的防御体系。本书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海洋的需求,深入研究海防职官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与职能演变,分析海防职官在海洋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而揭示明清时期海洋治理的成效与不足,汲取历史经验。政治19万字
- 会员《韩诗外传》一书,为西汉初年诗经博士韩婴所编著,反映其立处秦汉鼎革之际,承接汉初百家余绪的“杂家”学术立场,经世致用的旨趣十分明晰。本书结合秦汉历史实践,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得出“王有天下的政治资源占有、礼法同治的政治治理手段、移孝作忠的政治伦理规范、君臣一体的政治角色肯认与天人合一政治思维模式”这一传统政治的话语体系,从核心价值、规范制度、社会伦理、政治角色和思维模式等五个层面,构筑出一幅传统政治19.6万字
- 会员会元是会试的第一名,他们是科举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要了解明代知识精英在科举中的生存状态,会元群体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样本。本书乘持大文学观念,以明代会元群体为对象,综合运用个案研究、群体研究和宏观研究,挖掘和解析了大量不为人重视的明人别集材料,立体化地探讨和呈现了明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考证、述史、论析融为一体,笔致清通精当。政治2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