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经典与解释”第51期)
更新时间:2020-05-22 17:42:56 最新章节:三
书籍简介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期,本期论题为“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由刘小枫教授亲自操刀策划。地缘政治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政治学关注论题,也是政治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希波关系、斯巴达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就已经凸显出后世的地缘政治雏形。但是,只有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才变得具有全球视野,同时也具有更强烈的政治紧迫性。本集“论题”栏目所收录的论文,主要以二战前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施米特等人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为主,着力于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缘政治学思考。同时美国学者坦布斯的论文,该文发表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前(2002年),由此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该文从豪斯霍弗的《太平洋地缘政治》(1925)一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应该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张。另外,收入美国著名的中亚政治地理学家拉铁摩尔(DavidLattimore,1900-1989)的1940年代的旧文《美国与亚洲》,一方面理解美国的亚洲战略的延续性,同时理解我们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期其他栏目文章也各有精到之处,堪为君读。
品牌:华夏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12-01 00:00:00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华夏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娄林
最新上架
- 会员作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区域,中亚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生态与地缘政治意义。作为与之存在密切历史与地缘关联的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连续性维度中构筑起我们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方向域外认知框架的丰富与完整。基于对中亚地缘重要性和中国对外认知整体性的考量,本书从整体和分区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图在我们既有的西域认知和当代中亚区域认知之间,历史13.4万字
- 会员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T.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历史16.3万字
- 会员大同地处山西高原北部、大同盆地中心,因扼守晋、冀、蒙咽喉要道而有“北方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争夺要地。大同城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代以前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一直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交替统治下演进,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征。大同城市发展历史是我国北部内陆边疆城市的典型,本书通过历史地理视角对大同城市变迁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其呈现以北魏平城“外城”为中心的城市历史24.2万字
- 会员本书以历史地理及区域史为依托,吸收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阐述历史上的北京成为首都或陪都之后对城市本身、周边地区乃至我国其它省份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城市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一般规律以及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致力于通过历史研究关照现实问题,尝试拓宽区域历史地理和地方史的研究领域,为推进当代北京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借鉴。历史2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