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宋代江浙诗韵研究
更新时间:2021-02-08 14:27:18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丰富的诗歌文献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它是认识发音的宝贵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语音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继唐诗后,宋诗继续发展,作品数量巨大,艺术成就卓著。宋代江浙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创作繁荣。本书以宋代江浙诗歌83965首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本书主要运用“二重证据法”,即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利用大量唐宋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与丰富的现代方音资料来分析宋代江浙诗歌用韵中特殊韵例的语音性质。本书归纳出宋代江浙诗歌用韵的韵部系统为18部,其中阴声韵部、阳声韵部各7个,入声韵部4个。具体如下:阴声韵部—歌戈部、麻车部、皆来部、支微部、鱼模部、萧豪部、尤侯部;阳声韵部—监廉部、侵寻部、寒先部、真文部、庚青部、江阳部、东钟部;入声韵部—屋烛部、铎觉部、月帖部、质缉部。宋代江浙诗歌用韵的韵部系统与宋代通语韵系18部相符,说明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总体是以通语为依据的。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显示出许多重要的通语音变现象,如佳韵系、夬韵押入麻车部,灰韵系及泰韵合口字向支微部演变,尤侯部部分唇音字押鱼模,德韵部分字押屋烛部,入声-p、-t、-k韵尾多有混押,可能演变为-?韵尾,同时入声韵又与阴声韵通押,说明入声韵的三种韵尾有弱化消失趋向。本书分析了江浙诗韵中全浊上声字入韵情况,发现全浊上声只押去声与只押上声的数量相当,而兼押上去声数量远远多于前两种情况,说明江浙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过程中。特殊韵字考察是诗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考察江浙诗人用韵中的许多特殊韵字,从而弥补韵书音义失收的不足或探寻某些字音义的演变轨迹,还可印证异读等等。本书详尽分析宋代江浙诗韵中的特殊韵例,这些特殊韵例既不符合《广韵》的用韵规定,也不符合通语用韵。其中阴声韵之间的通押有支微部、鱼模部通押,歌戈部、鱼模部通押,支微部、皆来部通押,麻车部、皆来部通押,尤侯部、萧豪部通押等;阳声韵有寒先部、监廉部通押,东钟部、江阳部通押、庚青部、江阳部通押等;入声韵有屋烛部、铎觉部通押等,另外还有阳声寒先部、监廉部与支微部通押等。经过分析发现,除仿古和临时用韵之外,这些特殊用韵绝大多数是宋代江浙方音的反映。可见,虽然宋代江浙诗人用韵总体是以通语为依据,但是江浙诗韵中的大量特殊韵例又反映出江浙诗歌用韵时也参进了许多自已的方音,因而使得江浙诗韵包含有极其浓厚的江浙方音色彩。最后,本书依据宋代江浙诗韵中特殊韵例不平衡性分布的特点来拟测不同地域间的语言差异,即对宋代江浙方音进行分区。结果发现,宋代江浙方音大致分三部分:徐州为一部分,相当于今中原官话区;淮安、扬州为一部分,今属江淮官话区;南通、苏州、杭州、宁波、淳安等为一部分,相当于今吴语太湖片;天台、黄岩为一部分,今属吴语台州片;金华、处州、衢州同为吴方言一个小片;温州、永嘉为一部分,今属吴语瓯江片。这种方言格局与今江浙方言格局基本一致,说明现代江浙方言格局至迟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关键词:宋代江浙诗歌方音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钱毅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全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文学”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文学33万字
- 会员本书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收录了《夏禹剑考》《洪汝奎刻书及相关文献整理活动考论》《宋代江西诗派诗集合刻考》等文章。文学24.4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比较文学,主要就《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圣经》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圣经》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如周作人、海子、冰心、茅盾、顾城、王蒙等文学创作都受到《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韩素音、张晓风、蓉子、夏宇、斯人几人如何受《圣经》的影响并进行文学创作的。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圣经》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以及对中国现代文文学29.5万字
- 会员本书旨在追溯“儒学西传”的源头,从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主要围绕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三大修会的儒学译述,力求厘清其译述之间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将来华传教士群体细化为“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文化调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天文学18.9万字
- 会员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刊物的关键词。文学22.9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即古代文学中的文史互动,包括诗歌与历史的互读、历史与小说的互渗、历史与文化的互融等专题,涉及文史领域的重要体裁如咏史诗,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如荆轲刺秦,并收录了与柯马丁、钱南秀、艾朗诺三位教授的对谈。在搜集英语世界的大量研究成果(大部分是新世纪以来、尚未被译成中文的论著)的基础上,结合海外汉学的发展,阐述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史互动的最新研究方法和视角。文学19.7万字
- 会员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是文学与艺术的复兴,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复兴。文明的所有主要领域,即文学、艺术、科学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诞生了众多巨人与巨作。这些巨人与巨作,如永恒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自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可谓如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滔滔不绝,直至今天。文学14.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