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机电设备接地基本知识

1.1 接地的由来

所谓接地就是在机电设备和大地之间实现确定的电气连接。这看起来似乎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实际中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接地技术在英式英语中称为Earthing,美式英语中称为Grounding。接地的由来要从避雷针谈起。

1.1.1 接地的原创

1754年富兰克林设计了避雷针,用避雷针为设备和设施防雷电灾害,得到了确实的效果而为世人认可,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富兰克林最初发明的避雷针,如图1-1所示。即把铁棒连接并立在建筑物上,其下端埋入地下,恰好相当于现在的所谓接地电极。由于避雷针是把雷电的能量完全释放入大地的设备,它的足部与大地确保被短接是必要的,这样就产生了接地技术。

图1-1 富兰克林的避雷针和最早的接地

接地技术的发明,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富兰克林在进行雷电试验时,在大地上安装了接线端子,即实施了人类的第一次所谓的接地技术。其实,接地和“引雷入地”技术发明的真正鼻祖,应追溯到300年前,来华传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斯(1609—1677)在《中国的十二大奇迹》一书中,对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渊源的述说。他在书中介绍,屋顶脊吻龙上的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顶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并且直奔地下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人。

他的记述比起富兰克林要早一个世纪。由此可见,接地技术真正的发明者应该是在中国。

1.1.2 接地的拓展

1835年,莫尔斯对有线电信采取了接地技术,将用于有线电信架起来的两根往复电线除去一根,即只将一根发出信号的电线架起来,而利用大地返回信号,这叫做大地回路(earthreturn),如图1-2所示。在实现大地回路时,发信点及受信点必须接地,这种接地是把大地认为是电路的一部分,也称为设备功能的接地。

图1-2 莫尔斯有线通信电路——大地回路

1.1.3 接地的发展

1876年,贝尔研究成功了电话,电话用的架空线网广泛地在大地上覆盖起来。这些线路更容易受到雷的直接或间接的攻击,造成雷电冲击电压的陡波前冲击波在线路上疾走,甚至雷电冲击电压到达住宅内的电话机,带来灾害。

为此在电话网采用避雷器,如图1-3所示,也就是现在的电话保安器。用两个避雷器与保险丝接在一起再接入线路并接地,电话线就不需要采用大地回路了。

图1-3 电话的保安器

避雷器与避雷针同样都是为了把雷电能量释放入大地的设备,所以一定要把避雷器的一端接地。由此可见,电话的接地,比起后发达起来的电力用的接地技术历史更早。

1.1.4 接地的突破

1889年,日本出现了交流配电技术,在大阪以1kV电压开始。初始时期,电力系统的变压器二次侧是不接地的,是以非接地方式供电的,即在配电用变压器的二次侧以下,电路任何地方都不与大地连接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非接地方式中,如果变压器的一、二次侧间的绝缘破坏,一次侧的高电压就会侵入二次侧,把二次侧电路的电位提升得异常高,造成危险。这种现象称为高低压混触事故,如图1-4所示。这种混触事故不只产生触电事故,也发生火灾事故,所以,作为对策,把变压器二次侧的电路进行接地,把非接地方式转换为接地方式,如图1-5所示,就能防止二次侧电路的电位异常上升。因此,低压配电系统都采用接地方式。

图1-4 高低压混触事故

图1-5 接地方式的配电系统

配电用变压器二次侧电路接地,也称为第二种接地方式。另外,也有依然采用非接地方式的电力系统,如医院的集中治疗室(ICU)的配线和游泳池有些设备的配线。

在电力系统中,将机电设备的某些部位、电力系统的某点与大地用导体做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通常,“接地”术语中的“地”就是指大地。接地可看作是建造一个导体系统,使电子按照指定路径流入大地,沿这条路径传输的电子可以是静电、漏电流、雷电、浪涌或故障电流。

接地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电气安全措施。直至今天,接地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电气安全措施之一,对防雷电至关重要,对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保护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确保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及其设备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