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7年初,我接到广州市褚蓥老师的邀约,请我替这本新作写一篇序言。我花了数天的时间,仔细地读完了这部作品。这是一群青年学者对一家地方性慈善组织改革实践的总结性研究。虽然他们的理论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该书的理论架构也尚不完备,但至少这项研究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这项探索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也期待他们能在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上再做出更多的尝试,产出更多、更好、更成熟的成果。

回顾近几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简直可以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加以形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各类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2016年《慈善法》出台以后,慈善事业从“小慈善”向“大慈善”跃进,不仅慈善事业的范围大为拓宽,慈善组织的运作理念、模式机制等也有了较大变革。在这一宏观格局下,从中央到地方,慈善创新层见迭出。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市,其慈善创新更是势头猛劲。我曾多次到过深圳,深入调研那里的慈善创新情况,感触颇多。想来,宝安区慈善会的改革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

坦率地说,我并没有去过宝安区慈善会,是仅凭手头这部作品才知道它们改革实践的一鳞半爪的。但是,仅凭这些信息已然让我对这项改革有所期待。该书中关于宝安区慈善会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专业化等改革实践的介绍,是有一定启发性的。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机会更为近距离地观察这家组织,将它作为一个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由宝安区慈善会这个案例,我还想到未来这类慈善创新在各地或许会越来越多,也应该会越来越接地气。这些创新对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也真心希望各地政府和慈善组织能够把握慈善事业转型的大局势、大趋势,扎实研究,大胆探索,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改革。若如此,中国的慈善事业将能有大发展!

是为序。

杨思斌

2017年1月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