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寄语

孔丹[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总书记还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文化则是工业和实体经济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发展和弘扬中国的工业文化,就是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支持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并唤起全社会对工业和实体经济的尊崇、关心和支持。

工业文化是工业化时代的精神产物,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部分为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中国虽然是工业化的后来者,但在近70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产生了以铁人精神、“鞍钢宪法”和“两弹一星”为突出代表的、具有中国气派的工业文化。它是我们党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等优良传统在建设时期的发扬光大,它成为鼓舞人民奋发图强、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严格企业管理、努力钻研技术,继承了“鞍钢宪法”优良传统,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吸收工业化先行国家在工业体制、工业管理及其体现的工业文化的精华,也要珍惜自己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克服自身的弱点。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着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深入研究工业文化,就是要从学术研究层面探寻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更多中国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之道,进而探寻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道路。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是工信部与高校创办的首家工业文化研究机构,现在,中心创办《工业文化研究》这一刊物,为中国的工业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阵地。祝《工业文化研究》茁壮成长!愿《工业文化研究》成为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


[1] 孔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