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文化研究(第1辑):工业遗产——理论与实践
- 彭南生 严鹏主编
- 8字
- 2025-04-03 19:10:00
·工业文化理论·
工业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探析
王新哲 孙星[1]
摘要 工业文化主要研究人类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及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厘清本质、特征是构建工业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工业文化的特征由工业社会的基本特性决定,包括具有完整体系、呈现典型地域性、由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时代特色、逐步成为共同文化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工业文化 工业社会 工业生产
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包含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体来看,学术界和产业界关于工业文化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外涉及industry culture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把industry视为产业或行业,变为产业文化或行业文化研究,极大地缩小了工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国内虽然有部分学者开展相关探索,但基本上仅从概念与意义着手。王正林认为,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2]余祖光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3]赵学通认为工业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在此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概括与结晶。[4]
一 研究对象与概念
工业文化主要研究人类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揭示工业文化的相关要素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具体而言,工业文化以工业社会中工业与文化交叉融合后产生的现象、行为、本质、体系,以及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工业文化的起源、演变、定义、性质、结构、功能、价值等,发现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反映人类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划分世界工业文化的典型类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和前景。
研究工业文化的目的在于揭示工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规律,使人们认识到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发展中创造的独特财富,展现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特殊关系。工业文化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
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在原始社会,狩猎文化和采集文化是主流文化;在农业社会,农耕文化是主流文化;在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显然应该是主流文化,而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则沦为边缘文化。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可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广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它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特征,即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前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活动紧密联系。从产业角度看,它至少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另一类最先是工业科技与产品,但随着应用的普及,逐渐增添了文化元素,如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电子游戏、数字媒体等,这类业态完全是由工业科技催生出来的,没有现代工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文化形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形成新的工业文化业态,如:机器人、虚拟现实(VR)、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汽车……
工业文化无论是狭义的定义,还是广义的理解,不管是工业社会的文化,还是工业科技与产品支撑的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客观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支撑和壮大工业文化形态的工业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工业文化这个主体的内核越发丰富和饱满。
二 工业文化本质
科学解剖工业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阐述工业文化的本质是正确理解千姿百态的工业文化现象、工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系统内部结构层次差异的前提。工业文化的本质在人的思想和人的双手制作出来的物质产品里体现无遗。工业文化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此过程中,工业文化及其价值一定会落实在具体生产者的个性和工业产品上。生产者在创造工业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在产品里物化自己,就如工匠倾注自己的心血完成一件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工业的社会本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的每一件工业产品都有文化的内涵,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能折射出上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因此,从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切工业活动中,总能窥探出其中的文化的表征和物化的痕迹。
工业文化的本质还体现在人的工业活动中的物质领域、制度领域和精神领域,但工业文化无疑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扩大,人的本质体现在精神领域,体现在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业生产活动,人不断地自我完善;体现在每一个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在智力、伦理和美学领域树立工业价值观。
工业文化的本质至少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衍生或创造出来的。
第二,工业文化是学而知之的。工业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依靠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第三,工业文化是共有的。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性产物,必须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才能成为共有的文化。
第四,工业文化具有结构。工业文化结构是一个群体的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脉络,体现出一个群体的具体的文化特质,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第五,工业文化是动态的、可变的。工业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第六,工业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文化存在差异,如工业强国欺凌工业弱国、垄断企业榨取高额利润、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等。
第七,工业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业文化发展的规律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与总结。
三 工业文化特征
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其特征由工业社会的基本特性所决定。工业文化的特征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种种特征,可以加深对文化本质的认识。
1.工业文化具有完整体系
工业文化系统是由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包含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要素。系统性不仅包含其内部要素的多样性与整体性,也包含其内部要素的某种独立性及其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影响工业文化各类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依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分析工业文化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趋势,可以认识到任何工业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以其系统为前提的,就能够大致发现特定现象的基本内涵。
同时,系统性也影响工业文化交流的排斥、冲突和涵化。依据这一规律,就可以较为理智地看待工业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尊重不同工业文化系统的核心价值,促使各个系统在交汇中融合、借鉴、协调,并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为创造更具生命力的新型工业文化提供可能性。例如,在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基督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文化系统熏陶下的劳动者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影响或冲击,原有的定式思维在改变,有些甚至已经呈现出突破系统规范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互联网的冲击。这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的每个角落,这是突破既有工业文化系统的新生力量。
2.工业文化呈现地域特征
任何工业文化最先都是由某一具体的国家或地域创造的,因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性决定了工业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地域性的工业文化与世界共有的工业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地域性工业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工业文化的地域性。但它们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与前提的,通常情况下,是工业强国向工业弱国输出工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工业弱国更多的是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
世界性的工业文化应该是各国工业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文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域性的工业文化都能称为世界的,更不是工业文化越具有地域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当一个国家没有对世界其他国家工业文化产生辐射力与影响力时,它只能是一种地域性的工业文化,而不能被视作一种世界性的工业文化。
3.工业文化传递由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
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工业文化的走势总体上是从工业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这一方面体现了工业文化的影响力有强有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业文化带有阶级性,这种阶级性表现为工业文化更多的是单向的流动。如工业强国欺凌工业弱国,在此过程中,工业强国先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通过产品的销售、技术的转让、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输出、管理制度的复制等,获得高额的利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世界统治的霸权。
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一个国家居统治地位的阶层,没有不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向其他社会阶层,甚至其他国家渗透的。而被压迫阶级的抗争,也必然会从工业文化中反映出来。
4.工业文化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工业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传承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19世纪的进化论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时尚生活;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的结果。
总体来说,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一般呈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量的增减,即累积性;另一种是质的飞跃,即变异性。这两种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累积性指工业文化缓慢地自然发展,传承旧的或引进新的特质,或淘汰一些旧的特质;变异性指工业文化特质的增减促使其体系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全局性的变化,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西欧、五四运动在中国所发生的文化突变。实际上,工业文化质变不单单指这种浩大的文化运动,工业文化变异往往也悄然发生。
从工业物质文化来说,工具、器物的进步既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有渐进过程中的中断。这种累积的速率,在农业社会的手工业时代非常缓慢,而且由于文化传播和传承工具的落后,一些发现和发明不能被迅速传播并应用。从陶器到青铜器、铁器,从蒸汽机到电动机、电子计算机到人工智能,人类物质文化在新技术革命中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重新累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今天,工业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传承、储存手段和累积方式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达到所谓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地步。
5.工业文化体现时代特色
工业文化的创造和存在具有时代性,它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时代性的工业文化具有可比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时代性。例如,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铁器时代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时代的更迭,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变异,新的类型取代旧的类型。但这并不否定工业文化的继承性,也并不意味着作为完整体系的工业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人类演进的每个新时代,都必须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工业化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关的发明和创造,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文化,其时代性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就会产生与该时代相适应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的时代性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群体的文化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性反映了工业社会对工业文化的需求程度。
6.工业文化逐步成为共同文化
文化的共同性是指任何一个特殊的民族的文化中所富有的普遍性的品格,能够为世界各民族所采借或理解;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需求、利益、理想和文化价值。共同性的工业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广泛交流、接触、沟通、涵化的结果。在农业社会,由于通信、交通的闭塞,农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工业社会,由于通信、交通、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工业技术、工业生产和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和应用,它把现代的大部分人联系起来了,导致工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效应逐步减弱,并由此产生“共同文化”(或者称为大同文化),这种共同文化拥有一整套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标准。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现代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产品、技术、制度、标准、规范等不断地向世界各个地区与角落渗透,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繁荣。成果在扩散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全球共有的工业文化,使得大家能够遵循相同的价值准则,并在全球化的工业生产活动中相互协作、互相依存,依照共同约定的标准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检验、销售等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完成这一过程,是因为他们建立起一种共有的工业文化。
四 结语
工业文化本质是工业文化基础理论构建的基点,科学解剖工业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阐述工业文化的本质是正确理解千姿百态的工业文化现象、工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系统内部结构层次差异的前提。工业化过程就是工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业文化及其价值一定会落实在具体生产者的个性和工业产品上。生产者在创造工业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在产品中物化自己,就如同工匠倾注自己的心血完成一件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工业的社会本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就这个意义而言,每一件工业产品都有文化的内涵。工业文化的特征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种种特征,可以加深对文化本质的认识。
[1] 王新哲,工业和信息化部;孙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2] 王正林:《工业文化纵论》,安徽工业出版社,2006。
[3] 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2期,第5~10页。
[4] 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第103~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