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俄罗斯研究现状

俄(苏)学术界对反导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1972年,苏联学术界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反导问题。这一时期,苏联技术专家们深入研究了反导武器的技术问题。代表著作有V.P.莫罗佐夫的《打击空天目标》(1967年出版)、M.N.尼古拉耶夫的《导弹反导弹》(1963年出版),以及P.M.安德烈耶夫的《反导武器与反卫武器》(1971年出版)等。

1972—2001年,俄(苏)学术界主要从国家安全及武器研制两个角度研究反导问题。这一时期,由于受《反导条约》的束缚,俄(苏)采取有限发展反导力量的政策,与此相应,俄(苏)学术界对反导问题的研究也不太活跃,主要限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反导武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代表作有1986年发表的由苏联“捍卫和平与反核威胁学者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大规模反导系统与国际安全》、1990年出版的由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A.G.阿尔巴托夫撰写的《充分防御与国家安全》等;二是回顾反导武器发展史,代表作有A系列反导拦截系统副总设计师O.V.戈卢别夫与他人合著的两本书《俄罗斯反导系统:过去和现状》(1994年出版)及《首都反导》(1999年出版),防空军事指挥学院编写的专著《俄罗斯国土防空史》(1995年出版),系统介绍了导弹-太空防御兵下属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太空监视系统、反导系统和反卫系统的武器发展及组织体制演变情况。

从2002年至今,俄罗斯学术界主要从武器研制、体制发展、战略稳定及空天防御等角度全面研究反导问题。美国于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并加紧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对俄罗斯核威慑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俄罗斯官方及军事学术界高度关注反导问题,并拓展了研究范围,使其覆盖了武器发展史、体制演变史、美俄战略稳定(反导合作等)及空天防御等诸多方面。在反导武器发展史方面,代表作有曾任苏联防空军导弹-太空防御司令部司令的V.M.克拉斯科夫斯基(1986—1991年)主编的《俄罗斯之盾:反导系统》(2009年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苏(俄)反导武器及反卫武器的发展历程。其他代表作还有俄(苏)无线电设备科研所研究员V.P.马拉费耶夫撰写的专著《反导:事与人》(2008年出版)和《反导与巡航导弹》(2009年出版),基苏尼科·格利高里为其父——A系统及A-35系统总设计师G.V.基苏尼科撰写的传记《秘密的领域》(1996年出版),E.V.加夫里宁撰写的专著《导弹-太空防御的“古典”时代》(2008年出版),以及M.A.佩尔沃夫撰写的专著《俄罗斯导弹-太空防御系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2003年出版)等。

在反导组织建设方面,俄罗斯学术界则鲜有专门的著述,能够检索到的主要是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且多作为反导武器发展史的附带内容。代表作有防空军导弹-太空防御兵下属导弹袭击预警军副司令N.G.扎瓦里主编的论文集《防御边界——太空和陆地》(2003年出版)。该书收录了36位曾在反导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将领和设计师的回忆文章。曾任防空军导弹-太空防御司令部司令的V.M.克拉斯科夫斯基编写的《导弹-太空防御武器、系统及部队建设史》(2007年出版)也回顾了反导力量的组织建设历史。

在美俄战略稳定方面,俄罗斯官方智库及相关研究机构撰写了多份研究报告和专著。代表作有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I.S.伊万诺夫撰写的研究报告《〈反导条约〉失效的十年:俄美关系中的反导问题》(2012年出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V.I.特鲁布尼科撰写的专著《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反导合作问题及前景》(2011年出版),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所E.A.罗戈夫斯基撰写的研究报告《美国导弹防御问题:威胁评估及俄罗斯的应对之策》(2008年出版)等。此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A.科科申及A.G.阿尔巴托夫等人还对反导、核武器及战略稳定的总体关系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如A.A.科科申撰写的专著《战略稳定的维持:理论和实践问题》(2011年出版)及《战略稳定的过去和现状》(2009年出版),A.G.阿尔巴托夫撰写的专著《冷战后的战略稳定》(2010年出版)等。

空天防御是俄罗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关于此的论著不多,主要有D.V.莱曼撰写的专著《苏联1956—1991年的空天防御:建设经验和教训》(2012年出版)及国防部第2中央科研所前副所长I.V.叶罗欣撰写的专著《空天领域及空天武装斗争》(2008年出版)。此外,俄罗斯军事报刊也大量刊登有关反导问题的文章,这些报刊包括《空天防御》月刊、《独立军事评论》周报、《军工信使》周报及《红星报》等。

总体看来,俄(苏)军事学术界对反导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总结反导武器的研制历史以及分析美俄战略稳定关系。其研究的不足是:其一,对反导武器发展史的研究多停留在史料收集层面,对其建设原则和本质规律鲜有涉及;其二,对反导组织体制建设历史的研究不充分、不深入,多以情况梳理和陈述为主;其三,对空天防御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宏观探索阶段,对反导与空天防御关系的研究著述较少。

(二)美国研究现状

对俄(苏)反导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美国的视角,因此本书也系统梳理了美国军事学术界对俄(苏)反导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美国官方和学术界主要从美俄战略稳定的视角对俄(苏)反导等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国会、官方与民间智库、前政要及相关学者都对俄(苏)反导问题展开了积极研究,既发表了对策性的研究报告,也出版了探索性的理论著作。美国国会曾就《反导条约》问题召开多轮听证会,如1999年美国众议院听证会讨论的研究报告《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等。美国官方智库和前政要也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对策性研究:曾担任美国前总统里根顾问并参与过美苏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谈判的威廉·范德瓦尔斯撰写的专著《苏联战略防御倡议与美国战略防御回应》(1986年出版)着重研究了美苏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博弈问题;1987年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也发表了题为《战略防御与美苏关系》的对策性研究报告。美国民间智库——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也就俄(苏)反导问题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如米歇尔·迪恩撰写的专著《苏联战略中的战略防御》(1980年出版)及帕罗特·布鲁斯撰写的研究报告《苏联及其弹道反导》(1987年发表)。此外,其他民间智库也就该问题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1988年出版的大卫·约斯特撰写的专著《苏联反导与西方联盟》系统地研究了苏联反导对北约的威胁,以及苏联应对美国“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的情况。

从2002年至今,美国官方和学术界对俄罗斯反导问题的研究热情大大减退,关注领域仅集中在美国退约的影响以及美俄导弹防御战略关系上。代表作有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维兹撰写的专著《圣彼得堡之后美俄安全合作:挑战与机遇》(2007年出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蒂芬·西姆巴拉教授撰写的专著《导弹防御与美俄核战略》(2008年出版)。

综上所述,美国对俄罗斯反导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美俄战略关系及签署和退出《反导条约》问题的研究上。美国对俄罗斯反导力量的武器研制、体制建设及作战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三)中国研究现状

美国于2002年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反导条约》的失效解除了美俄反导力量发展所受的限制,直接危及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因此,在美国退约前后,中国学术界开始集中研究导弹防御问题,且多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尚无研究俄罗斯反导问题的专著,仅能在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专著中见到一些零散的章节,如孙连山、杨晋辉撰写的《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出版)中的第一章和第七章;徐岩、李莉撰写的《天盾:美国导弹防御系统:TMD和NMD》(2001年出版)中的第五章。另有两篇关于美俄反导博弈问题的硕士论文,分别为外交学院任国峰撰写的《美国小布什政府对俄反导政策探析》(2009年发表)及新疆大学周自龙撰写的《论美俄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的博弈》(2010年发表)。在中国近年来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可以检索到一些关于俄罗斯反导武器系统及体制建设的文章,但内容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综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有关俄罗斯反导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关于俄罗斯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太空监视系统及反导体制编制的发展,反导力量的战略地位,空天作战理论以及反导与空天防御系统的关系等问题亟须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