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迷雾重重(草稿)

第二天一早,陶警官的电子通信仪突如其来地响了起来,震动声像雷鸣一样穿透了他未完全清醒的思维。陶警官翻了个身,心中满是不悦,但通信仪的铃声却愈发急促,迫使他无奈地咬牙切齿地低声咕哝:“谁他妈这么早就打扰我!”

怒火几乎一瞬间就爆发,但当他看到杨警官被吵醒、揉着眼睛坐起来,迷茫地东张西望,像是完全不记得自己身处何方时,陶警官的愤怒稍微减轻了些。

心头一紧,陶警官按捺住自己的不满,伸手抓起桌上左边的通信仪,迅速解开了密码锁,屏幕亮起,映出警长焦急的面孔:“杨岳林和你在一起吗?如果不在一起,赶紧叫他!我已经发了你们俩定位,快点过来,出事了!”

陶警官听到“出事了”三个字,眼睛瞬间睁大。屏幕上显示了一段震惊的画面:又有新的受害者——案件似乎再次拉开了序幕。

“什么事?”杨警官伸了个懒腰,眼睛仍显得昏沉,他看向旁边整理好的案卷,脑海里试图拼凑昨晚的讨论和分析。

陶警官的语气带着浓重的厌烦和无奈,“又有受害者了,犯人换了作案地点。看样子案件没有得到控制,这里又多了一具尸体。”

“那还等什么,赶紧走!”杨警官瞬间站了起来,眼中闪过一抹坚决,似乎昨晚并没有睡得那么沉。“定位发过来了吧?”

“发了,”陶警官带着一丝不耐烦的语气应道,伸了伸懒腰,“你精力真充沛,走吧,今天得继续忙活。”他站起身,尽管身体依旧困倦,但他知道,这个案件的悬疑远未结束,必须保持警觉。

杨警官的目光闪烁着锐利的光芒,“看来这一次,我们得更加仔细了,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迈步走向门口。

陶警官紧随其后,虽然疲惫不已,但他的步伐变得坚定,“是的,不能对任何潜在的线索掉以轻心,走吧,案情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两人迅速离开了办公室,抵达案发地点。现场人群聚集得非常密集,周围的情形显得有些混乱,但他们脑海中已经开始快速地盘算可能的线索和推理。

“让开!让开!不要破坏现场!”杨警官大声吼道,围观的人群纷纷退开,为他和陶警官让出了通道。

“终于等到你们了!”一个中年警长见到他们,疲惫地站起身,摸了摸脸颊,示意两人靠近。

杨警官看向地上趴着的尸体,心中隐隐感到一股不安的预兆。“具体情况怎么样,警长?”他这次终于可以清楚地看见受害者的面容。尸体身上没有明显伤痕,衣着整洁,看起来并不像是死者。

警长稍微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沉重:“正如你们所看到的,新的地方又出现了受害者。但这次和之前不同的是——不仅仅只有一个。”

“什么?!”陶警官的惊讶不自觉地溢于言表,“那其他受害者呢?”

“就在不远的地方,其他警官已经去处理了,”警长低声回答,“我们先集中精力了解这位受害者的情况。”

“医护人员呢?”

“他们马上过来。”警长回应。

杨警官绕过警戒线,仔细观察尸体。受害者是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男性,看起来昨晚外出回来,身穿一件休闲衬衫和牛仔裤,显得随意而不拘束。裸露的面部、双手和下肢的皮肤上没有任何外伤,令人困惑的是,他的表情安详,似乎毫无预兆地迎接自己的死期。就在他的右手旁,静静地躺着一部手机,屏幕朝上。

陶警官走到受害者身旁,仔细察看了手机的屏幕。按下电源键,屏幕亮了起来。在锁屏界面上,陶警官看到了一条来自受害者儿子的未接电话。

“又是一位父亲。”陶警官低声自语,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沉重。

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车灯闪烁声,打破了沉寂。人群的注意力再次被吸引。

“请让一让!我们是医院的,大家让一让!”随着急促的声音,一条通道被人群清开。六名医护人员抬着一张担架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警长立刻示意让他们进入。

医护人员将担架稳稳地放在地上,其中两人遵照警长的指示,小心地将尸体抬起,放到担架上。此时,受害者的双手和双脚上突然出现了金属护圈,自动调整至合适的大小,将他稳稳地固定在担架上。

其中一名医护人员向陶警官和杨警官问道:“你们打算怎么处理?其他受害者的调查工作也陷入了困境。”他看向旁边的同事,示意他们将尸体转移到医护车的后仓,但车子并没有立即启动。

“我们先搞清楚这位受害者的身份。”陶警官低头看着手机,语气坚定,“然后,我们会对比其他受害者的情况,找出共同点。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破案的。”

医护人员点点头,似乎对陶警官的话稍微有了些安慰,随后离开。

警长看着陶警官和杨警官,语气急切:“你们今天就别去鉴定室了,那里已经安排了足够的人手。交给专业的鉴定人员处理。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收集线索,搞清楚受害者背后的情况。你们俩跟着我回警局中心,整理一下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重新梳理一遍!”

杨警官和陶警官交换了一下眼神,心中都隐隐感到一股紧迫感,仿佛案件正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

“各位,请问你们中有没有住在这附近的居民,能不能提供一些线索?昨晚你们看见或者听见了什么?”警长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迫,声音穿透了喧闹的人群,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

过了很久,在人群的后排,有一个青少年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站在警戒线的外侧,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站的位置,显然害怕无意间跨越警戒线——杨警官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眉头微微一挑。

“没关系的,过来吧。”杨警官稍微露出一丝微笑,声音虽然依旧严肃,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安抚,“你可以进来,告诉我们你知道的情况。”

青少年似乎得到了鼓励,迈开步伐,略显紧张地跨越警戒线,走向他们。

“离我们近一点,孩子。”警长的语气温和,虽然仍然急切,但也不失耐心,“告诉我们昨晚你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

青少年走近警察们,显得有些局促和不安:“我住在这附近,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昨晚发生了什么——因为我那时正在做作业,挺晚了,大约是晚上十点左右,忽然外面刮起了大风。那天晚上天色特别暗,狂风吹得很猛烈,几乎把窗户震得摇晃。我赶紧跑去关窗户,因为我妈总说狂风是暴雨的前兆。”

青少年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努力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接着继续说:“我关窗户之前,伸出手试着感受一下外面的风,看看是不是已经开始下雨了。但就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一道白光。那光看起来很不同,它不是路灯的光,路灯的光是橙色的,而那道光却非常白,像手电筒发出来的那种光。”

青少年的眼神开始变得有些迷茫,但他仍坚持道:“然后,我看到街道上有一团雾气,漂浮得很高,几乎遮住了我眼前那栋大楼的轮廓。那雾气非常奇怪,像是从干冰中升腾出来的,十分显眼,但又不像人造的,像是自然生成的。那道光照射在雾气上,让我几乎无法看清周围的景象。”

他停顿了一下,神情有些困惑,“我盯着那团雾看,隐约觉得里面有些人影。那些人影大小不一,有的巨大,像是两层楼那么高;有的又极其渺小,几乎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它们的形状很奇怪,像是长着超长手臂的怪物……”

“够了!”陶警官突然打断了他的叙述,语气急促且带着一丝不耐,“你这些话听起来像鬼故事,毫无价值。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实际的线索,而不是无聊的恐怖故事。”

青少年愣住了,表情有些受挫,但他很快抬起头,眼神坚定,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可是,我说的都是真的!如果你们不信,那我也没办法了。”

杨警官沉默片刻,终于开口,“我知道你说的是真的。”他语气缓和了不少,带着一丝耐心,“你描述的雾气我们还没有调查清楚,先让我们去核实这些信息。你可以先回去,我们会联系你,让你继续提供线索。”

说着,杨警官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撕下其中一部分,然后用随身的电光笔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青少年。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杨警官说道,“如果我们调查清楚了那道雾气的来源,相关信息会通过媒体发布。到时候,你看到之后就打电话给我,继续向我们提供线索。”

青少年拿起纸条,眼中闪烁着疑惑:“你们会在哪儿发布结论?”

“你不用担心发布的地方,只要关注最权威的媒体。”杨警官点了点头,继续补充道,“你只要确保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信息,马上联系我。”

“谢谢。”青少年低声说道,眼神中有一丝不安,但也显得稍微放松,似乎得到了某种安慰。

随着青少年离开后,杨警官和陶警官对视了一眼,心中都清楚,这个案件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复杂,雾气和那些怪异的影像,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秘密。于是,两人也没有浪费时间,决定立刻开始调查新的线索,并确保每一个可能的细节都不被忽视。

两位警官回到警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他们开始整理线索,然而从周围人群中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杨岳林,你真不觉得那个孩子说的荒诞吗?”陶警官一进警局,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些许不耐,“什么两层楼高的雾气,什么怪物,简直不堪入耳!如果这还算是线索,那我宁愿相信天上的星星能给我们指引方向!”

杨岳林低头整理桌上的文件,冷静的目光依旧保持着一贯的理智,他轻轻摇了摇椅子,发出一声轻微的响声。“陶明林,那你现在就能完全排除案发前那几声鼓声吗?是传说还是预警,谁又能说得清楚?”

陶警官愣了一下,眉头紧锁,似乎这话点中了他心中的某个隐秘角落,“你这是什么意思?”

杨岳林微微一笑,转移了话题,语气柔和却又不失机智:“不过,话说回来,关于这个案件,你的看法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正当气氛有些凝滞时,旁边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走了过来,打破了沉默:“嘿,你们今天看起来不太开心,怎么了?案件进展如何?”

“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群众的说法越来越偏向于传说,而我们真正需要的线索却愈发模糊。”陶警官的语气略显沉重,“而且,罪犯开始变换作案地点,这给我们的追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时,杨岳林突然转向了那名新来的警官,目光锐利,“你是谁?”

那警官微微一笑,似乎并不为杨岳林的锐利目光所动:“我叫何凡志。昨天刚被调来负责协助你们收集线索。”他伸出手,做了个正式的握手动作,“很高兴能加入这个案件,期待和你们一起合作。”

陶警官只是扫了他一眼,面无表情地将目光转开,仿佛并未对这位新警官的加入产生任何兴趣。

杨岳林则热情地握住了他的手,语气亲切:“欢迎你,何警官。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顺利。”

何警官的笑容似乎并未因陶警官的冷淡而有所减少,他的目光清澈而坚定:“我收集到的一些线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虚幻的传言,但它们依然需要我们认真调查。你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尤其是在这种案件中,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他顿了顿,语气稍显神秘,“我决定,今天下午去案发现场看看,看看晚上能不能找到一些线索。”

陶警官的眼睛一亮,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兴趣,但他的警觉性随即被唤醒:“你是打算自己去?”

“是的,”何警官点点头,语气坚定,“如果不出意外,我们或许能在现场碰到一些关键线索,甚至……犯人。”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莫名的自信,仿佛他早已预见到什么。

杨岳林看着他,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有些戏谑的意味:“你真敢单独去吗?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案件,你确定自己没问题?”

陶警官的眉头紧蹙,低声道:“如果能从现场得到更多线索,确实有助于破案。但单凭一个人,风险太大,何警官。算了,今天我和杨岳林都跟着你一起去吧。”

何警官眼睛一亮,似乎没有预料到两位警官会这样响应,他显得有些激动:“那真是太好了!如果你们都愿意,那我们一定能在现场发现新的线索,或者……一些我们未曾预料到的东西。”

杨岳林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抬起头,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远处的城市灯光。他心中却回想着那个少年说的雾气,和他对光线的描述:“如果真如他所说,强光照射下,雾中的一切都无所遁形。”他轻声自语,仿佛在试图理解某种隐秘的联系。

陶警官的目光微微闪动,看向杨岳林,语气低沉:“你是说……有可能这个案件背后隐藏着更多我们未能察觉的东西?”

杨岳林点了点头,眼神深沉:“也许,今晚就能揭开一部分真相。”说完,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台上,继续手头的工作。

临近夜晚,寒意渐浓,杨警官、陶警官和何警官换上了便于行动的休闲装,身上的变色服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他们漫步在早晨案发现场附近的街道上,三人并不急于深入,只是在各个路口悠闲地走着,仿佛只是晨跑或健走一般,四周的街道空旷,偶尔可以听到远处的狗吠声或是车辆行驶的声音,夜色安静得让人有些不安。

“你们说,那小孩说的会不会是真的?”何警官突然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而清晰,周围并没有人,他的话仿佛是对空气说的,带着一丝不确定的紧张。

陶警官愣了一下,装作不知的样子问:“哪个小孩?”他能猜测得到何警官说的是今早见到的那个青少年,心里却不以为意。只是,他的语气依然显得很轻松,似乎并未把孩子的叙述放在心上。“他都说了些什么?”

“你们都没听他说吗?”何警官稍稍停下脚步,转过身,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疑惑,“他说他在晚上关窗的时候,看到了腾雾。那雾比楼房还要高,雾气里隐隐约约的还有长手怪影,他还说,雾里似乎有其他东西,排列成队,走得特别慢,队伍很长……”何警官的话突然戛然而止,他看着陶警官和杨警官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我不是说他话可信与否,而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考虑这些细节?”

“你的意思是,你相信他说的话?”杨警官轻轻挑起眉毛,转向何警官,显然有些意外。何警官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用眼神示意他们继续走下去。

夜晚的风夹杂着凉意,吹拂着树叶,带着一种寂静的感觉。空气中弥漫着湿气,像是暴雨前的前奏。

三人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回荡,他们靠得越来越近,周围几乎只剩下了他们三人的身影。此时,何警官突然停住了脚步,回头看了看两人,眼中闪过一丝警觉的光。

“你们有没有觉得,今天的气氛特别怪?”何警官停顿了一下,忽然转向他们,“如果我没猜错,犯人今晚一定会在附近作案。我们不能坐等他行动,而是应该主动出击,分头寻找可能的作案地点。”

杨警官稍微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认真想了想,突然发现何警官的话并不无道理。“分头行动?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根据目前的线索来看,罪犯今晚大概率会选择再犯,而且,今早发生的事情给了我们一种预兆。”杨警官语气沉稳,眼里带着一股果断的神情。

陶警官在旁边一直默不作声,听着他们的对话,突然低头思索了一下。他的表情变得凝重,没再多说什么,而是简单地点了点头。他早就知道,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今晚的行动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险。

“好,那就分头行动。”何警官的话语有种坚定的力量,仿佛他已经洞察了什么。夜幕下,他的眼神透着一股特殊的冷静,“我们三个分头在这附近的各个区域搜索,如果罪犯今晚选择再次作案,肯定会在某个角落作案,而我们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三人没有多做停留,随即朝各自选定的方向走去。此时,街道上几乎没有其他行人,偶尔几辆车驶过,留下呼啸而过的风声。空气逐渐凉爽,夜色也愈加浓烈,仿佛一切都进入了某种神秘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