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经济学40年:1978—2018
- 杨伟国 高文书主编
- 1608字
- 2021-03-25 19:17:15
前言[1]
劳动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事关国计民生。劳动经济是指劳动力的培养、提供、配置、使用和权益保障等一系列运行过程,涉及人口、教育、健康、培训、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诸多内容,是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劳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劳动力的可持续供给、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劳动者工资和生活的有效保障、劳动者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劳动者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由于劳动经济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义上,劳动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劳动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催生出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成果;同时,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纵观过去40年的发展,中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完全涵盖了劳动经济学的传统领域,如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工资、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工会、劳动力市场规制等,还拓展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贸易与就业、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营养与健康等诸多新兴领域,并逐渐从微观走向宏观,逐渐走出一条贯穿微观和宏观经济分析的路子。中国劳动经济学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专注和研究的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研究成果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和学术团体更是获得巨大发展。众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劳动经济专业,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一些高校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经济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我国还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等。劳动经济的专业学术刊物也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到目前的《劳动经济研究》《人口与经济》等百花齐放的格局。2016年5月,劳动经济学会正式成立,中国劳动经济学界又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
此外,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劳动经济学界已经从初期的简单描述分析,发展到注重调查和实证研究,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而且,中国劳动经济学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长期微观调查数据,如北京大学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China Urban Labor Survey,CULS)、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CHIP)等,为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数据。
应该说,40年来中国的劳动经济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不仅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界对等交流,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体系。
本书以中国劳动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主线,从就业与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工资决定、工资差距、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运行等方面,综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学术界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描述相关研究的进展、创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作者均长期从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熟悉中国劳动经济的实践与政策,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较好的掌握,能够将劳动经济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希望本书能够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劳动经济研究的主要脉络和基本观点,但由于时间有限,有些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论述。本书主编和各章作者限于水平,书中肯定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1]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