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 刘叶华
- 1034字
- 2020-08-30 02:07:27
2.2.1 国内天灾人祸的推动
2.2.1.1 人口过剩,灾害频仍
清代中后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地少人多,农村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乾隆六年(1741)首次进行人口统计时,全国大小男妇超过1.43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增长至2.04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及至道光十四年(1834),全国大小男妇则超过了4亿。与大幅度增长的人口数量相比,与前朝相比,清代的土地数量却没有增加。有清一代官方册籍中的土地数字没有超过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方登记的850万顷。[1]可见,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相比,清代末年农村人口总量出现了相对过剩。土地兼并又使人口过剩的状况雪上加霜。嘉庆以后,农村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十分激烈,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则一家而至失业者数千家”[2]。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流民。
乾隆中叶以后清朝的统治日渐腐朽没落,封建统治者贪图享乐,国库空虚,各级官吏贪污腐败,搜刮乡里,统治者无心兴修水利,水旱灾害肆虐,饥荒接踵而来,“民食树皮、草根、观音土,死亡相踵”,“立人市,鬻子女”,“饿殍于道者累累”,农业生产和生活破坏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068—1911年福建发生灾荒饥馑888次,漳、泉、莆、仙等17个重灾县是321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饥荒。1851—1908年广东台山县发生各种灾荒36次,平均一年半发生一次灾荒。[3]因此,为谋生计,大批城市流民和灾民铤而走险,出洋做工。
2.1.1.2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840年以后,中国又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小农经济加速破产。而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政权,对外卑躬屈膝,仰洋人之鼻息,对内镇压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两广天地会起义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亡香港、澳门,出洋避祸。[4]辛亥革命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军阀连年混战,西方列强为所欲为,广大人民难以为生,于是产生了出洋避祸的想法。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据史料记载,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客发生武装冲突的时期,战俘也会被卖到拉美的秘鲁、巴拿马、墨西哥、古巴等国充当苦力。[5]
注释
[1]参见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2~3、1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钱维城:《养民论》,见《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一,宝善书局白纸石印版,光绪二十二年。
[3]参见陈列:《鸦片战争以后华工出国的分布及动因》,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2),60页。
[4]参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3~4页。
[5]参见向大有:《广西人移居国外原因初析》,载《八桂侨刊》,1987(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