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 刘叶华
- 1217字
- 2020-08-30 02:07:27
3.1.1 由“爆炸式”激增到“温和式”下降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是华人移民洪流涌入拉美的高潮期,拉美华人人口总量出现了“爆炸式”的激增。华人居住的主要拉美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华人移民总量达到了高峰。其中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后期,25万~30万的契约华工到达拉美,主要集中在秘鲁和古巴等加勒比海国家。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30、40年代世界经济大衰退时期,华人移民人数是1万~2万人。除了第一阶段的契约华工以外,自由移民的人数明显增加。他们大部分是劳工,还有很多工匠和小商贩。[1]这一时期的自由移民以到墨西卡利山谷(MexicalíValley)充当棉田工人的华工最有代表性,有1万多人。
拉美各国人口在达到峰值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因素有:
第一,拉美华人都有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想法。
第二,拉美华人移民中女性比例很低,不足10%。(参见第3章3.3.1有关论述)因此,纯血统华人后裔不多。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华人会与当地人通婚,但大多都是同居的关系。
第三,因为政治迫害或经济环境恶化,拉美华人大批外迁至美国。比如20世纪20、30年代墨西哥的排华风潮迫使索诺拉地区的大批华人迁移至美国。
对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拉美华人确切的人口总量,缺乏资料记载。根据徐世澄的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拉美华侨总人口数为12.7万。华侨人数超过1万人的国家有古巴(2.4万人)、秘鲁(2.36万人)、巴拿马(1.3万人)和牙买加(1.3万人)。自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拉美各国华人移民入境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是从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移入拉美的大批新华侨,其中有商人、企业家和劳工;还有一批1949年前后从中国大陆前往拉美的富人和原国民党军政要员等,比较明显的是巴西的圣保罗。对于20世纪60年代拉美华人人口总量,存在着多个统计数据。夏威夷大学地理学系教授章生道(Sen-dou Chang)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拉美华人人口总量的统计为14.87万人[2];徐世澄对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华人人口总量的估计是16.5万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增加3.8万人[3];1999年出版、新加坡华裔馆编纂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整理了拉美研究学者胡其瑜、Walter Look Lai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统计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华人人口总量将近10.6万[4],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反而减少了2万多人。
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各国普遍存在着制约或减少华人人口总量的因素,导致拉美华人大批外迁至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因素是: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革命运动、民族主义政府的建立等。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华人人口总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增长因素(新移民增加)和减少因素(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的博弈结果。
注释
[1]See Evelyn Hu-DeHart, "Spanish America," and Walton Look Lai, "The Carribbean," also in Lynn Pan,ed.,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Oversea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245-260, 248-253.
[2]其中对墨西哥(1万)和秘鲁(3万)的华人人口数量显然是估算得来的。参见Sen-dou Chang, "The Distribution and Occupa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Geographical Review,1968(1), p.99。
[3]参见徐世澄:《华人与拉丁美洲》,http://blog.china.com.cn/xushicheng/art/83528.html。
[4]其中胡其瑜的部分数据来自台湾地区学者何名忠编写的《秘鲁华侨手册》和《南美国家及华侨事业简介》,See Lynn Pa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Overseas, pp.248-253, 25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