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人口分布

3.2.1 国别分布

华人在拉美各国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平衡,呈现区域化聚集的分布格局。拉美华人人口分布与各国的华人移民政策和气候都没有关系。比如,阿根廷从未采取任何措施限制华人入境,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到达之前,华人人口总量只有二三百人;古巴从1898年(1917-1921年除外)开始采取严厉措施限制华人入境,但是古巴却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华人人口总量一直居各国之首;中美的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以及南美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都曾采取措施限制华人移民,但是20世纪60年代这两个地区的华人数量分别是几千人和一百人上下。华人在拉美的分布也与气候无关。虽然华人大多来自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区,但是在拉美,他们的聚居区分布在各种各样的气候带中,比如墨西哥北部和秘鲁太平洋海岸的干燥气候区、圭亚那的热带雨林区、古巴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Savana)区。与中国广东地区气候相似的阿根廷和巴拉圭的亚热带气候区,在20世纪60年代定居的华人只占总数的1%。[1]对拉美华人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历史因素。

在19世纪中后期的契约华工时期,拉美华人移民大部分集中在积极推进华人移民的国家,主要是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占总数的53%;南美的秘鲁,占总数的37%。(参见表5及图1)

表5 拉美主要国家入境华人国别分布(1847—1874)

图1 拉美华人移民国别分布比例图(1847—1874)

资料来源: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46。

墨西哥的华人移民模式与古巴和秘鲁不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是发生在1900年墨西卡利山谷开发时期。1930年,墨西哥华人人口达到2.5万峰值。

在契约华工获得自由以后,华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向契约华工聚集国家的周边国家扩散。19世纪70年代,3000名英属圭亚那华人移居到周边的苏里南和特立尼达。20世纪初,牙买加吸引了大批华人到此定居。1904—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修建促成了当地经济繁荣,大批华人来到科隆谋生。即使在华人迁走较少的秘鲁,也有华人企业迁往厄瓜多尔和智利的海滨城市。[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拉美华人仍然聚集在加勒比海地区及其周边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华人人口总量居前三位的是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而墨西哥和秘鲁的华人人口总量也很大,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已达到几万。由此可见,这段时期的拉美华人约2/3分布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地区,以及墨西哥;约1/3分布在南美,其中一半在秘鲁。在安第斯山脉以东和亚马逊河以南的广袤地域,如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华人人口数量很少。虽然根据章生道的估算巴西华人将近7000人,但是与当时拥有1亿人口的大国相比,这个数字还是无足重轻的。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拉美华人人口的分布格局彻底发生了变化。加勒比海地区及南美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华人人口总量下降至万人以下。中美国家除了巴拿马华人人口大幅度增长以外,墨西哥等其他国家基本保持稳定。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和秘鲁华人人口也大幅度增长。按照人口总量排序,秘鲁最多,超过10万;巴西、巴拿马和阿根廷也超过了1万。(参见表2)


注释

[1]See 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pp.52-53.

[2]See Robert B.Kent, "A Diaspora of Chinese Settle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Laurence J.C.Ma and Carolyn Cartier, ed., The Chinese Diaspora: Space, Place, Mobility, and Identity, Oxford: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3.p.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