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学术界定

本书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时间段是从1847年到1970年。对于本书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如下学术界定。

按照学界通常的界定,拉丁美洲(全称拉丁亚美利加州,Latin America)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但是,它的产生来源并不是地理学上山脉或者河流的天然阻隔,而是由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演化而来的。历史上,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曾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官方通用语言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得名“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一分为二: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它们属于北美洲;南部是南美洲的全部。[1]

在学界,华人、华侨和华裔是有严格区分的。华人(Chinese),广义上是指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上是指除了拥有中国国籍以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华侨(Overseas Chinese,Chinese Sojourner)是指定居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中国公民),无当地国家的护照,持有中国护照。华裔(Chinese Descent),指非定居中国国内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持有当地国家的护照。在这三个概念中,华裔的外延最小,大多数社会历史学研究中所指的华人华侨都涵盖了华裔。当然,在具体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也会根据研究需要对某些概念的外延进行重新界定。例如,1956年,华人学者张清杰(音译,Ching Chieh Chang)在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论文《华人在拉丁美洲》中,对华人的界定就比较特殊:包括所有华人父母的后裔,不论出生在中国与否,也不论他们是否为中国公民;不包括华人与其他种族通婚留下的后裔。还有学者借用散居世界的犹太人的概念,将海外华人(Chinese overseas)称为华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或华族(Ethnic Chinese)。[2]本书中的华人仍沿用大多数社会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广义上的含义。如果从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言之,海外华人承认自己或祖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在华人社会内部以及居住国主流社会获得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华人族裔的独特个性;他们也认同居住国的历史,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之中,最终成为当地少数族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之一。[3]

1847—197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创立后,进而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不再能庇护和养育它的子民时,难免人心思变、人心思迁,于是鸦片战争后大批中国移民前往拉美谋生。在他乡谋生的华人与他们留居国内的亲族有着“斩不断”的宗族人际关系网络,与接二连三的新生政权有着“理还乱”的政治经济情愫,时时刻刻惦念着衣锦还乡。与这些国内的政权更迭和社会演进相呼应,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建立相关联,海外华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侨居到定居,由叶落归根到入乡随俗,他乡与故乡的观念逐渐错位,转变为“他乡亦故乡”。因此,拉美华人社会百年间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个体事件,与当地社会和祖国的关系也发生着亲疏变化,对自身社会认同产生了一个由失落到重生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典型的社会历史学研究价值。


注释

[1]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4%B8%81%E7%BE%8E%E6%B4%B2。

[2]参见王庚武著,赵红英译:《单一的华人散居者?》,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3),1~14页;刘宏:《王庚武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观察》,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62~69页;杨振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载《新余高专学报》,2004(1),69~71页。

[3]参见王庚武著,钱江译:《从历史中寻求未来的海外华人》,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4),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