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壮医基础理论源流

第一节 壮医基础理论的起源

一、壮族先民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医学理论来源于原始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只要有人类的存在,便会有医疗活动”。大量的文化遗物证明,广西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甚至更早,便已有古人类的活动,如著名的柳江人是我国乃至东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到一万至几千年前,壮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及岭南。这些最早活动在岭南的古人类,便是今天壮族的远祖,正是他们最早开发了岭南,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壮族地区最早的医疗活动,积累了最原始的医药经验,这些经验知识便是壮医基础理论最早的萌芽。

医药的起源,主要是出于防病保健的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壮医药是壮族先民在与伤病的斗争中逐步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渔猎、采集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在这些活动中,外伤最为常见,各种感染性疾病、皮肤病、胃肠病、寄生虫病等的发病率也很高。据考证,在古代,壮族先民的生存环境是极端恶劣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生病和受伤很常见。清代广西《恭城县志》载:“岭南通号炎方,气候竟异中州,一岁之间,热过半夏,秋之烦热犹剧,隆冬烈日或至挥扇,盛夏连阴即复凄凉,或可重裘,盖由二气相薄,故乍寒乍燠,靡有定期,难乎调摄,易于生病也”。《镇安府志》载:“岭南不唯烟雾蒸郁,亦多毒蛇猛兽。南方天气暑湿,地气郁蒸……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太平府志》载:“太平……水土恶毒,诚非人所能居矣”。远古时期,壮族先民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由于经常受到疾病、创伤的威胁,寻找医药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正所谓“人之不能无病,即不能无医也”。当时,人们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经常会被一些尖利的石片或荆棘割伤、钩伤、戳伤,有时竟会因之而使某些病痛得到缓解,这种偶然的发现无疑会点燃壮族先民智慧的火花,经过若干次、若干岁月的反复实践,人们便会认识到,用针刺可以治好一些伤病,从而有意识地去做针刺治病的尝试,于是,创用了针刺疗法,积累起针刺治病最原始的经验。

火的应用,对增强壮族先民体质和提高防病治病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能改进药物的加工,方便服用,提高疗效。近年来在柳州白莲洞遗址发现有烧骨、烧石、烧炭的遗迹。壮族先民学会用火之后,逐渐总结出火灸疗法,并用于防病治病。

壮药知识最先起于药食同源,壮族先民在采食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会使原患的伤病缓解或者会引起中毒,久而久之,积累起一定的使用植物药治病的经验,从而有了壮药的起源。

壮医基础理论源于壮族先民生产生活及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据考证,壮医基础理论萌芽的端绪,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其标志是当时壮族先民对岭南壮族地区常见的痧瘴蛊毒风湿等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防控措施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二、壮族先民的人文崇拜

壮族先民有三大人文崇拜,也称为人文始祖崇拜,这就是盘古崇拜、布洛陀崇拜和龙母崇拜。据考证,这三大崇拜就年代而言已很古老,也不一定就是骆越人的创造发明,但对这些始祖神的祭祀与崇拜,在骆越时代就已有之,并由于骆越先民的传承而保存到今天,至今在壮乡各地仍立有不少庙宇,供奉这三大人文始祖。

关于盘古的故事十分古老,现仍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传说盘古从天地混沌中诞生,盘古辟开天地,其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日长一丈。盘古与天地同长,活了一万八千岁,死后化为风云、雷电、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田土、草木、金石、珠玉、雨泽、湖海等。诸虫化为黎氓,于是便有世界万物。在关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中,已有了阴阳概念的端倪。

布洛陀的故事在右江河谷和红水河西北面广为流传。布洛陀神话故事很长,其大意是:在远古的时候,天地混沌一片,没有分家,原先宇宙间旋转着一团大气,后来,那大气越转越急,转着转着就成了一个大圆蛋,有3个蛋黄,后来,大圆蛋爆炸开来,3个蛋黄分成了3片,飞到上边的一片成了天空,降到下面的一片成了海洋,留在中间的一片成了大地,于是,天地分为三界,天地三界必须保持同步平衡,才不会有自然灾祸。布洛陀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壮族先民对天地起源的看法和朴素的宇宙观,壮医三气同步的理论认识与此有关。

三、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壮医基础理论与兄弟民族医药理论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民族医药理论的交流,壮医基础理论吸收了或多或少的不同民族医药理论的养分。考之壮族地区与内地文化交流的端绪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始自秦始皇开发岭南之后。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秦并天下,略定扬州,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与粤杂处。”内地人大批南迁,给壮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同时,壮族先民也远徙内地,西汉王朝时,对某些南方民族或部落实行强制的迁徙政策,其中包括西汉时的骆越、瓯越等。《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载:“襄阳本汉中庐县地,汉初徒骆越人居之。”《通典·州郡七》载:“襄阳,汉中庐县也,盖骆越人徒于此。”《后汉书·臧宫列传》载:“(建武)十一年,将兵至中庐,屯骆越。”骆越人内迁,给内地带去了骆越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中,壮医药吸收了内地医学的养分。有学者对古壮字中的医学词汇进行了研究,发现壮医有直接从中医领域借用的医学词语。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壮医学从中医学领域汲取了许多治病疗伤、处方用药的经验。一些用汉语记录的历史文献不乏对壮医药的记载,表明古代壮医从中医学领域借用一些名称以丰富本民族的医学词汇。如在中医学中,痞、瘴、蛊、毒是内科疾病,是岭南常见病和多发病。壮医对“痧”俗称“贫痧”“痧麻”“斑麻”,对痧病的分类达数十种之多,如按发病缓急分,有轻痧、重痧;按病的性质分,有热痧、寒痧、暑痧、风痧、阴痧等;按是否有兼症分,有蚂蟥痧、红毛痧(羊毛痧)、标蛇痧、哑巴痧、绞肠痧、夹色痧等。在治疗上,壮医针对痧病不同的病因病机有挑痧、刮痧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士多瘴气”。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壮医治疗瘴气的详细记载。部分壮医药词汇或多或少地与中医的称谓相近或相似,说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壮医理论的来源之一。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壮医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精气概念、思维方法等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壮医学思维方法采用了古代哲学的一些思维方法,古代哲学思想也是壮医理论来源的一部分,关于壮医学的哲学思想基础,已如前所述。

第二节 壮医基础理论的梳理

在历代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可见部分关于壮医理论的端绪,这些文献记载是今天壮医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

关于阴阳为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魏笃修《浔州府志·卷二·烟瘴》记载:“又据孙志云:按宋侍诏:瘴疟症候虽或不一,然大抵阴阳各不升降,上热下寒者,十有八九。况人身上本属阳,下本属阴,又感此阳燠阴湿不和之气,自多上热下寒之症。得病之因,正以阳气不固,每发寒热,身必大汗,又复投之以麻黄、金沸、青龙等汤再发其表,则旋踵受毙,甚者又以胸中痞闷,用利药下之,病人下体既冷,则十无一生,若此者,庸医害之也。夫上热下寒之症,宜以生姜、附子汤冷温服之,再用丹硃丸空心服之,使能进食,然后正气平胃散等药,自得平安。盖附子用生姜煎服,既发散以热攻热,又能导虚热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其元气。若烦闷者,放冷服之,有用术附汤而病愈,甚者固然而不能发散也,唯附子一味最妙。”根据本条的记述,上本属阳,下本属阴,体现了壮医阴阳为本理论的渊源。

关于毒虚致病,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南人有言曰:雨下便寒,晴便热,不论春夏与秋冬,此语尽南方之风气矣。桂林气候,与江浙颇相类,过桂林城南数十里,则便大异。杜子美谓宜人独桂林,得之矣。钦,阴雨则寒气淅淅袭人,晴则温气勃勃蒸人,阴湿晦暝,一日数变,复顷刻明快,又复阴合,冬月久晴,不离葛衣纨扇,夏月苦雨,急需袭被重裘,大抵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九月梅花盛开,腊夜已食青梅,初春百卉荫密,枫槐榆柳,四时常青,草木虽大,易以虫腐,五谷涩而不甘,六畜淡而无味,水泉腥而黯惨,蔬茹瘦而苦硬,人生其间,率皆半羸而不耐作苦,生齿不蕃,土旷人稀,皆风气使然也,北人至其地,莫若少食而频餐,多衣而屡更,唯酒与色不可嗜也。如是则庶免乎瘴,然而脏腑日与恶劣水土接,毒气浸淫,终当有疾,但有浅深耳,久则与之俱化”。本条记述反映了壮医毒虚致病理论的渊源。“人生其间,率皆半羸而不耐作苦”,是谓正气虚,而“脏腑日与恶劣水土接,毒气浸淫,终当有疾。”人虚加上毒气浸淫,因而发病。

从总体来看,由于壮族没有本民族规范通行文字等原因,壮医药长期以来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壮族民间流传,缺乏文字上的系统总结与归纳。20世纪50年代始,有学者开始对壮医理论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学者覃保霖于1957年在《广西日报》发表了《壮医陶针医术的初步研究》,1958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了《壮医陶针考》,为最早冠名“壮医”的论文。1986年,覃保霖又在《内蒙古中医药》发表了《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一文,提出了“天气”“人气”“地气”三气同步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近年来,广西相关学者在壮医理论文献的发掘整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查阅广西地方史志材料,共查阅了200多种,收集到一批有关壮医药的珍贵中料。从内容来看,这些史料主要记述广西地道壮药材、比较著名的壮族民间医生、壮医独特的诊疗技法,以及壮族地区气候、水土、环境与发病的关系等。如关于地产壮药材,《广西通志》(1683年)载:“三七南丹出为妙”,《归顺直隶州志》载:“以前以田州产为良,今迁荣劳南坡一带”。关于壮族民间医生,如《武鸣县志》载:“周景媛,乐昌桥甘村人,精通针术,赴省乡试,有一妇人,产难已殓,用银针刺腹中,母复生,子亦保存,凡起死回生者,当地有活菩萨令誉,流传至今,是亦物望所归也。”关于壮族民间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民国时期的《宁明州志》记载:“五六七月盛暑伏阴在内,乡村人又喜食冷粥,故肩挑劳苦之人,多于中途中暑而毙,俗谓之斑麻,又谓之发痧,以手擦患者自(白)臑及臂,使其毒血下注,旋以绳缚定,刺其十指出紫血,甚则刺胸刺腮刺舌,多有愈者”。此为壮族民间用缚扎刺血的方法救治中暑的实例。关于气候与疾病,壮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气候、水土与发病的关系,如《桂海虞衡志》杂志记载:“瘴,二广唯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沴气,郁勃蒸熏之所为也。”“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对壮医药的评价,《柳城县志》载:“(当地)病者服药,不尽限于仲景叔和。”关于壮医药的记载,广西地方志还有一些,这是研究壮医基础理论珍贵的历史资料。二是收集中医文献中有关壮医药的典籍。中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总汇,据查,现存中医文献中也有有关壮医药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关针灸起源的记载:“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有学者认为与壮医针刺疗法有关,从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银针为《黄帝内经》九针自南方来的论述提供了实物例证。《山海经》是最早记载有医药的古籍,据考证,其记载的药物以动物药居多,其中大部分在壮族地区有出产。《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收载广泛的医药巨著,其中也收载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壮医药,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壮医药所达到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壮族先民使用田七的记载:“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岭南卫生方》载:“南方挑草子之法不可废也,士大夫不幸而染热瘴,亦只得求南人之针法以刺之”,这是对壮医针刺疗法的充分肯定。三是收集正史、野史、博物志等有关壮医药的史料。如《桂海虞衡志》关于南人挑草子的记载:“草子,即寒热时疫,南中吏卒小民,不问病源,但头痛体不佳,便谓之草子,不服药,使人以小锥刺唇及舌尖出血,谓之挑草子”。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关于南人针刺治瘴的记载:“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其法卷唇之里,刺其正中,以手捻去唇血,又以楮叶擦舌,又令病人并足而立,刺两足后腕横纹中青脉,血出如注,乃以青蒿和水服之,应手而愈”。四是开展大规模的壮医药普查。自1986年以来,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壮医药普查,共分3批普查了70多个市县。在普查中,收集到一批壮医药文物、手抄本、验方秘方等,通过普查,初步掌握了壮医药的历史和现状,为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奠定了基础。五是收集口碑传说中的壮医药史料。历史上壮族没有形成本民族规范通行的文字,壮医药在历史上主要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因而收集口碑传说中的壮医药内容也是壮医理论文献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收集的口碑资料主要有:靖西端午药市的传说(爷奇斗瘟神的传说)、神医三介公的传说、壮族民间验方秘方、壮医诊疗技法如目诊、药线点灸、药罐拔罐、陶针、角吸、火针、熏蒸等。

在大量调查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1995年,在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南宁),著名壮医学者黄汉儒教授宣读了《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该文后来又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和《中国民族报》上发表,在该文中,黄汉儒提出了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毒虚致百病、调气解毒补虚等壮医基本理论。2001年,黄汉儒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国壮医学》一书,对壮医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2002年,黄汉儒教授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和临床实验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

第三节 壮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一、壮医基础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调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一批壮医药论文及专著公开发表或出版,以这些壮医药论文、专著为主要载体的壮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些壮医药理论专著中,主要的有:1993年,黄汉儒等编写的《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录历次民族医药普查中收集到的民族医药验方秘方1万多条,其中大部分为壮医验方秘方;同年由潘其旭等编写的《壮族百科辞典》,收录壮医药条目200多条,涵盖壮医病症、技法、方药等;1997年,张声震编写的《壮族通史》及陈士奎等编写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收录了壮医药的内容;1998年,黄汉儒等编写的《壮族医学史》,对壮医药发展史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2001年,黄汉儒等编写的《中国壮医学》,对壮医理论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2003年,朱华等编写的《中国壮药志》《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及2005年梁启成、钟鸣等编写的《中国壮药学》等,对壮药相关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2004年,庞声航等编写的《中国壮医内科学》对壮医内科相关理、法、方、药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2006年,原广西中医学院编写的壮医药十二门课题的教材公开出版。2008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公开出版并颁布实施。2002年,由原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黄汉儒等完成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于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壮医理论体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理论为核心。阴阳为本,核心为一个“衡”,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的一种平衡状态;三气同步,核心为一个“动”,强调人适应自然,人体各部的一种互动协调状态;三道两路,核心为一个“通”,强调人体内部功能上的“顺”与“畅”。在传统上,民间壮医只要有条件都强调使用生鲜药,有独特的端午药市文化习俗;临床上,使用大量的单方和专方,复方组方以公药、母药、帮药、带药理论为配方理论。

二、壮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一)指导临床实践

壮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主要是运用壮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确立治则治法、指导组方用药等。以痹病为例,壮医认为,痹病是由于各种邪毒(风、湿、痧、热、寒等)内侵,阻滞人体三道两路,留著于关节筋肉,致天、人、地三气不能同步而成。由于邪毒性质及留著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体征。例如:风毒致病,多为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湿毒致病,多为关节肌肉重着麻木;热毒致病,多为关节肿痛红热;寒毒致病,多为关节疼痛,手足不温;邪毒日久,四肢关节肌肉“两路”不通,可致功能受限、关节畸形甚则残废。痹病的治疗原则宣通龙路、火路气机,驱邪除湿逐痹止痛。痹病的治疗方法有火功疗法、药物竹罐拔罐疗法、熨浴疗法、药物内服、外洗、外敷、熏蒸等都可以选用。另外,在壮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一批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并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壮医目诊技术规范、药线点灸技术规范、药物竹罐拔罐技术规范等已经形成,并出版了专著,另外一些壮医诊疗方法的技术规范也正在制定。

(二)支持壮药研发

壮药的研发离不开壮医基础理论的支撑。根据壮医药理论及组方用药经验,以壮族民间验方秘方为基础,开发了一批壮药制剂产品,主要有复方蚁巢膏、黄花参肝舒茶、胎黄消、固本止咳膏、武打将军酒、壮药筋痛贴、壮药痛风利安胶囊、壮药扶正胶囊、壮药排毒胶囊、壮药肝舒胶囊等。广西壮医医院的武打将军酒等壮药制剂,获准在全区相关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对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提高壮医药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壮药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支持壮医教育

2000年,原广西中医学院招收了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6年,民族医学(壮医药学)硕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授权,2007年正式开始招收壮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编写了《壮医药学概论》《壮药资源学》《壮医方剂学》《壮族医学史》《壮医外科学》《壮医药线点灸学》《壮医伤科学》《壮医基础理论》《壮医内科学》《壮医妇科学》《壮医诊断学》等壮医药主干教材。壮医基础理论在支持壮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支持壮医执业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我国藏、蒙、维、傣医均进行了民族医医师资格考试。壮医当时限于理论体系尚未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等原因未能开考。2005年以来,随着壮医医、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壮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广大壮医药工作者要求开展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愿望愈来愈迫切,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开考前论证及准备工作步伐加快,该项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自治区卫生厅积极申请将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纳入国家中医师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于2008年在广西开展国家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医师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全区有470多名有规定学历的考生参加考试,其中,120多名考生获得执业或助理执业资格,2009年,有110多名考生取得执业或执业助理资格。经过两年试点,从2010年起,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正式开考,实行每年一考。壮医执业考试至今已进入第九年。总共参加考试的具有规定学历的考生有2000多人,平均每年大概是400多人,获得壮医执业或壮医执业助理资格的人数累计是400多人。

(五)促进壮医条例出台

在壮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和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考的背景下,2008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作为省区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规,该条例对发展壮医药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广西其他民族医药参照该条例执行。该条例的颁布为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促进壮医事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2009年,广西制订了《中国·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该计划被列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制订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方案》。自治区卫生厅也制订了详细的《广西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在新医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包括壮瑶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作用。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加快广西中医民族医药发展十大工程》《关于加快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决定》等三个文件,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壮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壮医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