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场所的行为:聚会的社会组织
- (美)欧文·戈夫曼
- 1265字
- 2020-07-09 15:22:42
第二节
涉入
如果人们通过体态习语提供信息,随之而起的问题就是:这是什么样的信息。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可以是,审视最显而易见的一种礼仪类型:“合乎情境的活动”(occasioned activity)。
在任何社会场合,我们都能发现,有些活动是场合固有的一部分,比如,政治演讲是政治集会固有的活动。如此“合乎场合的活动”可能会成为社会情境里合情合理的安排;社会情境是在社会场合中形成的,它是我们一种常识的基础:“万事均有其恰当的时空。”但我们首先得问,为何某一活动被界定为适合某一社会场合?更重要的是,“合乎情境的活动”的展示似乎仅仅是一般礼仪形式的一部分,仅仅是合乎社会场合的多种方式之一。
然而,以上诸多考虑有一个突出的要点。参与合乎情境的活动意味着维持某种认知性和情感性专注,以及某种心理资源的调动,易言之,意味着涉入。[3]此外,考问强制性情境行为传达的是行为者什么样的涉入分配时,我们发现,主题的数量有限,每一个主题又通过许多不同的行为来表达。简言之,把具体的强制性行为转换为表情性涉入的话语时,我们就有了显示诸多现象的功能性等价语,衣着、体态、表情和任务活动等主题就有了具体的表达。在表面的分歧下,我们能窥见系统的结构。如此,在分析情境性礼仪时,我们要转向社会规矩的分析,社会规矩决定个人涉入的观念和分配。[4]
关于“情境中涉入”(involvement in situation)一语,首先要说的是其语义的模糊。在这里,我说的仅仅是“置身情境的涉入”(involvement within the situation);“情境中涉入”既意味着“置身情境的涉入”,也有一个比较受限的意义,指的是个人置身总体的情境及其聚会,因而含有情境性涉入的意思。我提议使用“置身情境的涉入”,表达个人处理情境标记活动(situated activity)的方式。在这里,我不用“情境中涉入”一语。
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维持的涉入是一个内在感觉问题。涉入的评估不该也不会依靠外在的表达。在这里,我们能着手分析体态习语的效应,这是因为一个有趣的事实:正如身体活动似乎旨在将其信息弥漫到整个社会情境一样,这些体态符号似乎旨在提供个人涉入的信息。个人发现,他必须用体态习语传达信息,他需要传达正确的信息;同理,他还发现,一旦出场,他必然向他人传递有关他个人涉入如何分配的信息,表达个人涉入分配(involvement allocation)的信息就成了强制性的。我们可以不再泛泛说体态习语,而是可以更加具体地说“涉入习语”(involvement idiom),说涉入分配的规则。
因为一个群体的涉入习语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所以我们必然预见到跨越文化甚至跨越亚文化研究的困难。在不同文化里,同一类型的聚会可能在不同涉入义务(involvement obligation)的基础上组织。在许多远东社会里,观众看戏时,并不必长时间保持关注和专注,相比而言,美国观众看戏时,就必须保持关注和专注。除了这种差异外,同样的行为信号在一种文化里涉入的含义可能迥然不同于在另一种文化里的含义。因此,一群教徒对下议院的尊敬可能用脱帽来表示,另一群教徒对下议院的尊敬却可能用戴头巾来表示。情境性行为的差异见于不同的文化时,或见于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时,要进行如下的判断就比较复杂了:哪一部分差异反映的是表达涉入习语的差异,哪一部分差异反映的是涉入本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