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世理人情说红楼》: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一样的烟火:《红楼梦》的人生况味
- 柳玉柱 柳晓
- 1606字
- 2020-11-16 10:44:29
当下休便当下了
读《红楼梦》就像打开一个百宝箱,但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读者可以随其所爱,品味赏玩。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下读这部奇书,只偏重从中领悟人情事理。尽管世事变迁,今昔不同,但人情事理古今如一,这样就可望与诸位互通心曲了。下面先从第一回说起——
书中说,人在少年时,生在安乐窝里,容易荒废学业,致使半生潦倒,一事无成。这话,在作者是自谦之词,但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现象,少年享福不是福,老来福才最可珍。有道是有钱难买少时穷。穷则心定,心定才能发愤自强,所以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书中那一僧一道有两句话也对人有所启悟。说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句话有三层意蕴:一是提醒人们,好事多磨,即俗话说的“事无三不成”。这就是告诉人们,要干成一件事,就不要怕艰苦险难,要有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二是不要求满求全,满和全会带来残和缺,即“乐极悲生”。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深有感慨地说:有一快心事,必有一不快心事随之而来,此种现象屡试屡验。为此又有人说:常有小不快心事是大好事,若事事快心,必有大不快心事不邀自来。三是说人生如梦,万境归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各有分晓:想到人生过眼成空,可以让人淡泊名利竞争,产生一种超脱情怀。但人生如梦又不是梦,乐生是人的天性,既然乐生,就不能白活一世,总要干点对社会和亲友有益的事。此回书中,曹雪芹说自己虽过着茅屋瓦灶的苦日子,但钟爱晨夕风露,阶柳庭花,并对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是乐生干事业的最好证明。
再说到“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人想到一句民谚:顺情说好话,干直惹人嫌。又说是:逢人减寿,见货添钱。这后一句话可作为前一句的注解。“逢人减寿”,是说见了年过花甲的老人,就夸他像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见货添钱”,是见人买回的东西,值一百元就说二三百元也没处买。明知这话不真,却能讨人喜欢。杜甫有句诗叫“世人畏我真”,说是人们害怕诗人毫不作假的真面目。所以又有俗话说,一天能卖出三担假,三天卖不出一担真。对“无为有处有还无”,我的体悟是,如果把空无当成实有,那么也可以看实为虚,如水中月镜中花、海市蜃楼,看着像有,其实是无。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把虚幻的妄念当成唾手可得的好事,免得受失望之苦。
书中那个不以功名为念的甄士隐,竟乐于资助名深利切、一心飞黄腾达的贾雨村。贾雨村的两句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分明已露出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狂傲之态。而甄士隐却大叫“妙哉!”“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非但如此,还送他银两和衣服,并希望他雄飞高举后,明冬再次晤面,以成大快之事。这段描述,说明甄士隐书生气十足,无知人之明。书中说,贾雨村受资助后,不辞而别,当官后乱判葫芦案,明知英莲是自己恩人之女,能救而不救,更不用说与甄士隐再次晤面言欢了。生活中不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也不乏得恩不报反成仇的人,甄士隐的天真看人对后人是一个警醒。
下面再说说那首著名的“好了歌”。那个跛足道人说:“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作家王蒙说过,就是再唱一万遍“好了歌”,人们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了不了的。人生而有欲,食和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大欲。对此,只能讲节欲,而不能灭欲。记得作家贾平凹有一篇小说,说一处村落的人们全无吃饭、婚配和劳动的欲望,后来,这个村落便成了一片废墟。说到这儿,想到那句“世上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说得实在。因为,百千万事总难了,七八十年容易来。人的一生,不管活多大岁数,总会有未了之事,因此,你想不了了之也好,不想不了了之也好,终究还得不了了之。这话说得像绕口令,倒还是一句话说得明了,叫“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坦然面对人生缺憾,心累便可望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