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处事贵通情

做人的学问无处不在,越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越能见一个人处事水平的高下。

此回书中,金寡妇处事的高明和近情之处,是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小。能忍则忍,能耐则耐,不忍不耐,好事变坏。她有自知之明,又有自己的算计。她很明白自己的儿子能到贾府附学读书,不但管茶管饭,还能攀上薛蟠这样的富家子弟,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如果不能忍辱,该低头时不低头,就会好事变坏,导致儿子离开学堂,得不偿失。金寡妇这样的想法是很实际的。

而金寡妇的小姑子璜大奶奶,则少了点自知之明,不知道亲戚有远近,关系有厚薄。自以为自己的侄儿和贾蓉的小舅子秦钟,都是贾府的亲戚,硬要去理论理论,讨个公道,但却是气盛而去,气泄而归。但这个璜大奶奶还算没有糊涂到底,知道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到了宁府,她本来面带怒色,但听到宁府的内当家尤氏说,不知附学的哪个人让自己儿媳秦可卿的兄弟秦钟受了辱,为此儿媳的病情加重了,自己正为此焦心得了不得,璜大奶奶顿时意识到自己的侄儿金荣不但惹了祸,而且在尤氏眼里,仅仅是不知名姓的附学里的一个人。她这才明白,同是贾府的亲戚,但关系的远近有天地之差。于是,便见风转舵,把一肚子的气话咽了下去,又听贾珍说了一句“让这大妹妹吃了饭去”的虚应酬的话,便觉得颜面增光,转怒为喜,回家去了。

璜大奶奶前后态度变化给人启示:人往往对自己交际圈中人的亲密程度估计得过于乐观,一厢情愿地认为凡跟自己有过交情,哪怕只是一面之交的人,都可以像至爱亲朋那样开口相求。不该开口强开口,受到冷遇后,还感叹世态炎凉,开口告人难。试想,璜大奶奶如果不识进退,执意要论个高低输赢,那结局该多糟糕。

此外书中那个张太医,在分析秦可卿的病因时说的话,也道出了一个普遍现象。他说:“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这话让人想到,人的病常与自个儿的心性相关,正如俗话所说——心里痛快百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