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贵贱对错启人思

读书要能自出见解,处事无过善体人情。《红楼梦》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写出了人性人情。而人性人情古今相通,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色,也不因王侯将相、平民百姓的差异而隔膜。所谓读书自出见解,也会从善于体察人情中来。譬如这回书,我们就能从平常事平常话中,悟出点人情世故来。

那黛玉的丫头紫鹃的一句话,就一语中的,说中了要害。她说:“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歪派,就是无事找碴怀疑别人。黛玉的许多烦恼,都从小性儿上来。这让人想到,在待人接物上,心细如发反不如心粗量大好。如果听了一句话就钻牛角尖儿,疑神生暗鬼,岂不是庸人自扰,自讨苦吃。那宝玉言语心地如水晶般透明,开口能见肺腑。宝玉说:“你们把极小的事倒说大了。好好的,为什么不来?我便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如此心地哪里去找。

但好心人也有失口于人的时候。这回书中,宝玉听说宝钗看戏时怕热,便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杨妃因胖而美,胖人怕热,所以宝玉说宝钗体态丰满受不了热。宝钗听了,不由得大怒,但又不好发作,故而才借小丫头说她藏了自己扇子的话发泄怒气,说:“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这就是本回回目中说的“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也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的意思。我们细品,宝玉并没有奚落宝钗的意思,只是说话欠三思,结果因无心而失口,得罪了人。由此让人想到,话要说得恰到好处,的确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常言道:“圣人也有三分错。”我们听人说话,还是不要苛责求全为好。

这回书中,还有一事教人思量。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的房里,见母亲正在躺椅上合眼休息,便调戏起丫头金钏来。他向金钏嘴里送了一颗香雪润喉丹,又悄悄地说,要向母亲讨了金钏。不料王夫人合眼未眠,翻身起来,打了金钏一个嘴巴子,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尽管金钏跪地求饶,王夫人还是把她撵了出去。此后金钏跳井身亡。这件事对人的启示有三点:一、人有尊卑贵贱之分。金钏不知此理,明明是宝玉挑逗在先,错在宝玉,可在王夫人眼里,她却成了祸首,代宝玉受过。二、人活脸面树活皮。金钏被撵出去后,没脸见人,生不如死。三、王夫人虽仁厚,但在袒护儿子名誉一事上,却脸酸心硬。俗话说:“天样大罪,经不起双膝下跪。”金钏的跪地求饶,却感化不了王夫人的铁石心肠。

此外,书中还有一事也发人深思,即袭人开门后挨宝玉窝心脚的事儿。从中让人想到,宝玉虽是误踢了袭人一脚,但仍可以看出他的公子哥儿脾气。再看袭人被踢后的表现。尽管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又疼,面子上实在放不下来,但想到宝玉未必是成心踢他,反倒劝慰宝玉说:“素日开门关门,都是那起小丫头子们的事。他们是憨皮惯了的,早已恨的人牙痒痒,他们也没个怕惧儿。你当是他们,踢一下子,唬唬他们也好些。”接着又自责地说:“才刚是我淘气,不叫开门的。”这里,袭人深知宝玉待自己的本心,能从无过中找过。这种心地涵养,固然有巴高望上的成分,但作为一个下人,做到这份上,也算是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