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论治特色

1. 以人为本,重视体质

新世纪的医学是以人类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在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证中应重视人的体质状态,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灵枢·寿夭刚柔》中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明·万全著《幼科发挥·胎疾》指出:“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可见体质的构成来源于父母之精,人在出生之际就有体质差别,胎禀不足导致出生后身体羸弱。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包括年龄、饮食、锻炼情况、生活起居习惯、疾病因素、用药情况、长期情绪状况、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生活环境等。体质决定着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机、证候的倾向性。《灵枢·五变》篇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木形之人……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火形之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土形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敦敦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健康体质,体质的偏颇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础性因素。《医原·百病提纲论》曰:“六气伤人,因人而已,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具有动态可调性。《内经》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勇者脏气充盛,能够迅速调节,怯者脏气脆弱,易偏易滞。在亚健康状态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纠正或改善由于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导致的体质偏颇,以降低偏颇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中医“治未病”思想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对体质调整与优化,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 四时之变,顺而和之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亚健康人群正是由于逆时而作,生活无序,打破了人体自身生命节律而造成的。管子说“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就是说作息不规律,就可能影响健康。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所谓“常制”就是顺应自然,随自然变化调节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劳逸结合,起居有度,按时作息,使工作、学习、休息、睡眠保持规律性。
《黄帝内经》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促进万物生、长、收、藏的动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生活在自然界,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如春温夏热,是阳气旺盛之时,人体阳气趋向于外而虚于内,所以要“春夏养阳”,注意保养体内的阳气,不使宣泄太过;秋凉冬寒,是阴气旺盛之时,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因此要“秋冬养阴”,保护好阴精,不使耗散太过,以适应来年春气生发的变化。从根本上去调节阴阳之气,则体内气血平和,阴阳协调,便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故起居应顺四时阴阳这个万物之根本,才能抗病预疾。
另有《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有:“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者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火,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3. 药膳食疗,寓医于食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主要方法,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仅能补充营养,更有祛病延年之效。而不当的饮食,也会给人体带来损害。所以饮食在亚健康的调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内经》中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食饮有节,即饮食要有节制、有节律,既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过度节食,要定时定量进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还提出了“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以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在《备急千金要方》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指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宋·陈直《养老奉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此外在饮食方面还应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即所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究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通补”,以旺精血,适应环境和人体气血阴阳的四时变化。

4. 动静相宜,劳而不倦

运则立,动则健。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恶、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的快慢都与平素是否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吕氏春秋·尽数》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历代医家与武家创造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养生形式。传统体育保健强调意守、调息、动作的统一,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的作用。根据个体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运动贵在持之以恒,但是要注意运动适度,即所谓“体欲小劳,但莫大疲”、“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孙思邈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又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身体锻炼,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既可以达到畅达经络,脏腑协调,强健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关节、筋骨,能疏经活络、畅行气血、振奋阳气、增强体质,同时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改善微循环,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内分泌,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5. 针灸推拿,传统特色

针灸推拿无疑是中医治疗领域里最具特色的疗法,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手法作用于相应的穴位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活动协调的状态。其他干预措施如刮痧、拔罐、中药熏蒸、药浴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此外,传统的膏方调养作为一项“治未病”技术,也是亚健康较为理想的干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