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教育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九月,施政報告諮詢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今年教育界的諮詢重點是「教育產業」,聚焦於高等教育的發展。然而,經機會(4)的說法,無論在課程與內涵兩方面,似乎未能抓住重點。
經機會早在四月提出了發展本港六大產業,教育是其中一項。當時行政長官曾蔭權這樣說:「香港提供兩文三語的環境及國際認可的課程,又對高等教育作出巨額投資,研究經費及學術設施都達國際水準,加上內地對本港高等教育需求殷切,相信教育作為產業,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增加大學學額,使香港能持續發展
經機會確認香港高等教育的可發展空間,基本上踏出了正確的一步。然而,香港需要的是學位課程而非副學士、專上文憑之類的課程。事實上,政府資助的本地大學一年級本科生學位,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在一萬四千五百個。這個學額,既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訴求,也不符合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香港的專上課程已經飽和,甚至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需求甚殷的,是大學學位,那怕是私立大學!增加大學學額,不但是眾望所歸,更加是香港未來得以持續發展的依據。
因此,要推動教育產業,便應聚焦於如何支持教育團體成立私立大學。要達到這個目標,政策必須配合。樹仁學院用了三十年時間正名為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還未知仍要用多少年爭取。如果政府繼續沿用不合時宜的舊政策,要發展私立大學,恐怕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我們都知道,增加大學學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如果政府能夠於今年施政報告中作出承諾,確保增加此類學額,一方面既可增加市民的信心,亦有助提升民望,政府應該好好把握。

▲香港樹仁學院獲教育局通知,獲准升格為大學。
教育從來都是任重道遠的工作
內涵方面,經機會的想法,是以香港為本位,以經濟掛帥,藉着發展高等教育以開拓更多服務對象,吸納更多顧客,為香港創造更多經濟收益;然而,教育不應只是一盤生意。
接近一個世紀之前,英國人在香港創立了香港大學。當時英國人尚且懂得提出港大是「為中國而立」的說法;香港今日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要發展教育,更加應該從貢獻國家角度出發。因此,發展教育產業,不應只顧為本土創造財富,更應為國家培育人才。
將教育看成一盤生意,以從政者的眼光來說,本無不可,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將這盤生意賦予更深層意義與內涵。中國在21世紀急促發展,在這過程當中,國家急需甚麼樣的人才?香港作為教育樞紐,又可如何貢獻?這等議題,都應趁此良機加以探討,但可惜現時關於這方面的討論近乎零。
教育從來都是任重道遠的工作,當局既然發現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現在就是難得的機遇,作出貢獻,切勿失諸交臂。
(原文刊於《大公報》200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