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掉进洞穴开始

大家还记得导读中最后出现的“洞穴”吗?在四个大地的正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洞口,深不见底。虽然有些可怕,但让我们在此刻孤注一掷,鼓起勇气,跳进这个洞穴吧。

如图1-1所示,洞底原来别有一番天地,其名为“愿景工坊”。令人惊讶的是,我们视线所及,首先是山脚下的原野,有一座大山向着地上的世界拔地而起。是的,这里是“人生艺术的山脉”的深层领域。在地面上的时候,这座山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但这个地下世界却与它直接相连,人们一个又一个地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走。

图1-1 “四个世界”地下的“愿景工坊”

除了学生和艺术家,几乎没什么人在这个“工坊”定居。居民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地上世界的“旅人”或“四海为家之人”。他们为了拓展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而来到这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带着满足的表情通过乘坐直通“改进的田地”“战略的荒野”或“设计的平原”的电梯离开,或通过直接攀登“人生艺术的山脉”回到地面。

但是,在到达山脚之前,他们必须通过四个房间。这些房间就紧挨着山脚,每个房间都贴有标签,分别是“妄想的房间”“知觉的房间”“重组的房间”“表达的房间”。

第一工坊:妄想的房间

在这个神秘的地下工坊,第一个房间就是“妄想的房间”,在这里你可以释放自己在“地面”世界中被封闭的内心和潜意识,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但它们并不一定需要任何具体的形式,仅仅处于“妄想”的级别也无妨。重要的是,你必须面对自己的欲望,喜欢的事物以及跃跃欲试的心情。

这种唤起妄想的操作,乍一看似乎很有趣。但是如果没有“自省”的习惯,常常也会造成困惑。对于那些抹杀了自我、只为别人而活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痛苦”。即便如此,也要努力实践,赋予“妄想”具体的形态,让自己正视它的存在。在具体化自己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妄想时,长期受到抑制的能量会一下子得到释放。这一刻,有的人大脑一片空白,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于是这些顺利唤醒妄想后,获得蓬勃力量的人,几乎是坐立难安,有的人一口气就爬上了顶峰,当然也有人回到地面安然度日。

图1-2 第一工坊:“妄想的房间”

在妄想的房间和隔壁房间之间,有一扇神奇的门。只有提出“假如……的话,会怎样呢?”这个问题,这扇门才会开启。“提问”就是通往新房间的敲门砖。

第二工坊:知觉的房间

打开门后,等着我们的是第二个房间,也就是专门用于提高妄想的清晰度的“知觉的房间”。

在这个房间的墙上和板子上,贴着无数张各种各样的照片和诗句。而我们在欣赏和动手制作它们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愿景设计图,或者世界观拼贴画,这些图画将成为我们的灵感来源。此外,房间里还有各种刺激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工具,人们按自己的感知习惯使用不同的工具,获得启发。原本我们的妄想是模糊的,在此过程中它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丰富的构思充满了未来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汇集成一幅画或一张设计图。

图1-3 第二工坊:“知觉的房间”

第三工坊:重组的房间

第三个房间名为“重组的房间”。在上一个房间,我们的构思已经变得清晰,“想法”也越来越完整。而到了重组的房间,它将接受彻底的验证,从仅仅是主观输出的想法,经过打磨,变为从他人角度重新审视后,依然保有自身世界观和独特性的概念。这个房间里也有各种工具,专门用于激发“元认知”能力,比如“天邪鬼的画布”。我们开始意识到,让我们束手束脚的常识,不过是“都市传说”而已。我们也开始刻意地拆解自己的构思,然后将这些细化的部件重新组合起来。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主视觉设计和命名的准确性都有所提高。

图1-4 第三工坊:“重组的房间”

第四工坊:表达的房间

最后一个房间是“表达的房间”。在“重组的房间”,妄想被重组后形成某种概念。而在这里,概念变为具体的作品。不过,这种“作品”并不一定是“可以在大型画廊里展示的正式作品”。只需将愿景简单制作成一个雏形足矣,(即“激发原型”[2])。在这个房间里,我们的目标是:针对表现各自重要愿景的作品,进行小规模的小组互评,反馈感想,激发动力,埋下下一次妄想的种子。同时,这个房间还提供专门的区域,以便初来乍到的旅行者也能够展示作品。

图1-5 第四工坊:“表达的房间”

有的人最终厌倦了这个空间,于是回到地上的世界。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回到地面之后依然会通过举办展览会等方式,获取较为现实和多样化的意见反馈,并将这些反馈内容进一步转化为商机。

也有一些完成展示的人再次回到“妄想的房间”,进入以妄想为起点的“原型制作”新周期。经过不断的循环之后,在“表达的房间”内,居民制作的各种作品堆积如山。其实,这些作品才是“人生艺术的山脉”的真实面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副主任石井裕教授说过:“优秀的人具有‘造山’的能力。”但这片地下的“山脉”更像一片“地层”,人们的“造山力”在这里诞生。

还有一些人,不仅拥有天马行空的妄想,还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它们具体化。人称“天才”。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苹果的创立者史蒂夫·乔布斯等都是拥有超常“造山力”的人。他们正在建造穿透地表,直指地上世界的巨大山峦。除了天才之外,平凡人即便造不出这么高大的山峰,也能够拥有自己的小山。对于自己的成就,他们看上去也非常满意。

通过造山到达地面世界,这种方式虽然稳当,但是毕竟路途遥远。偶尔,当你着迷于实体化自己的“妄想”中时,时代的巨浪会突然打来,把你送上“魔法蹦床”,助你高飞。

每一位创业者、著名的科学家,都曾有过不被任何人理解,默默独行的时期。只不过某一天时代的大潮突如其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实,这一切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妄想到表达,你到底能多投入、多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