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论与讨论

任何政策都需要经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个阶段,精准扶贫政策则面临着两种关系的碰撞和博弈——精准扶贫政策与官僚体制、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完成政策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首先,政策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必定经过层层把关的过程,信息在各级组织链的传递过程中,由于指导文件的模糊性、地方政府的利益性、考核指标的便利性,很容易产生信息传递偏差,降低政策的有效性。其次,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又要考虑其特殊的执行环境,即现代化转型中的动态、多变与复杂的乡村社会环境,都加剧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容易产生政策执行偏差。此外,科层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科层制与乡村社会呈现现代与传统碰撞和冲突的特质,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科层制有在农村发展的必要性,也能够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现今,我国的科层制又不能够完全和乡村社会融合,呈现悬浮于乡村社会的特征,甚至与传统乡村社会产生冲突,这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信息不对称性更加凸显,信息传递成本也呈增加的态势。虽然中央为了加强对乡村贫困环境的了解,增加扶持和帮助的精准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驻村帮扶制度。但是目前驻村制度的运作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且已经越来越具有“拟科层化”的运作特点(欧阳静,2012),发挥着乡镇对于村级组织的领导和控制的功能,成为传递压力的工具(吴毅,2007)。精准扶贫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执行偏差(见图2)。

图2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流程

为了降低政策执行偏差,我国需要在扶贫政策的相关制度层面进行调整。应该注重地方的实际性工作和长期性的考核,应将问责与容错有机结合,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加以激励和约束。应该重新赋予基层组织灵活性与自主性(薛金刚,2018),重塑基层组织的合法性与权威性(雷望红,2017)。此外,还需要加深对扶贫工作所需对接的乡村社会的研究,深入了解基层工作状况,加强对于施策中政策宣传、政策分解、政策实施、政策控制等各个流程环节的评估(吴丹、楚凤艳,2018),减轻科层制下的信息不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