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14):社会政策再出发
- 关信平 吴瑞君主编 黄晨熹 薛琪薪副主编
- 2494字
- 2021-04-23 18:09:15
加强社会政策研究,大力推动我国社会政策积极稳妥发展
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快速恢复性发展后,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针对20世纪90年代福利水平相对下滑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在这一被学者们称为“社会政策时代”的时期中,在党和政府加强社会建设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政策得以全面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越来越齐全,覆盖面不断扩大,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政策发展较快,城乡之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日益均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已经有较大提高。面向未来,我国的社会政策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已经足够高了,目前主要的议题是要警惕“高福利陷阱”。这种观点引发我们对当前总体福利水平,以及未来发展中如何处理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度思考。当前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确实比20世纪90年代高了许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非福利供给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我国在民生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老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未被满足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还需要持续加强福利供给。同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更加均衡地发展,这都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社会政策和其他相关的公共政策去加以调节和保障。并且,尽管我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路上,还需要更加重视通过更多更好的社会政策去弥补各方面的福利短板。
面对上述状况,我们应该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加大对社会政策的研究,积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探索积极稳妥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及政策体系,大力推动社会政策的发展。
一是要根据民众的需要和经济发展情况,继续提高总体福利水平。经济发展的成果只能在转化为全面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社会质量的基础上才会有实质性的意义,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而且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社会政策向民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民众对社会平等有越来越高的诉求,对医疗、教育、养老、居住等方面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须“尽力而为”,通过不断提高总体福利水平来加以回应。
二是要推动社会政策的稳步发展。社会政策发展一是要积极,二是要稳妥。与市场经济相比,政府和民众对社会政策的稳妥性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各国的社会政策都常常受到经济波动的拖累而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进而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对此,我们要未雨绸缪,更加注重社会政策长期稳定发展,尤其是要面对未来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波动,注重提高社会政策的抗波动能力。具体来看,社会政策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更加注重积极的社会政策,防止福利依赖;在资源投入等方面要更加注重“量力而行”和长期规划,避免短期行为。
三是要进一步注重促进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是零和关系,而是可以形成共赢的关系,尤其是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社会政策除了一般性地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还可以通过增大人力资本和扩大内需而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作用。为此,要认真研究社会政策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功能互助,即如何通过更多更好的社会政策来支持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源。
四是社会政策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公平。社会政策不仅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还要通过再分配机制而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减少社会不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后一方面的功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能够自动地做到的。我国过去在社会政策方面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过去十多年里,各级政府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有较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在质量和水平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还应该继续加强社会政策的公平性,在发展中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均衡性。
五是社会政策要更加注重效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政府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调动和配置大量的资源,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资源配置的实际效用和运行效率,否则将会带来巨大的浪费。一般说来,与市场机制相比,公共服务在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方面的难度更大。许多西方“福利国家”在过去都曾因其效率低下而遭到诟病。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意避免在此方面的教训,积极研究如何提高社会政策运行效率。
六是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参与和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也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为此,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民间社会投入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我国,尽管在党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文件中也提到要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但多年来实际进展一直不大。从资源调动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承担责任等方面看,我国的社会力量在参与民生保障方面的能力仍然相当弱小。为此,应该认真研究提高社会力量参与能力,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有效合作的制度及政策,实质性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社会政策是一个既相当重要,又相当复杂的领域。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尤其是要鼓励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加入这一领域,为推动我国社会政策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并向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帮助决策者不断完善各项社会政策。为此,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每年通过学术年会、国际论坛等方式积极推动在此方面的研究,不断积累研究程度,并且不断培养社会政策研究的人才。本书中的许多论文都是年轻学者的成果。他们积极投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有思想、有创新、有启发。尽管他们的研究中还有很多稚嫩之处,但通过不断的历练和积累,总会越来越成熟。大家一起努力,总会汇成越来越大的学术力量,共同推动我国社会政策学科的不断成熟。
关信平
2019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