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多元主体融合研究:基于财务供给的视角
- 曹信邦
- 3298字
- 2025-02-18 06:18:15
第一节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 福利多元理论与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的合理性
福利多元经典理论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市场供给主体论、福利国家供给主体论和福利供给多元主体论三个福利供给主体理论。
市场供给主体论。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由”原则,国家不应该为国民提供福利,否则会干涉市场经济的“自由”,福利供给应主要来自市场,市场竞争是最好的经济制度安排,依靠价格机制可以实现市场的均衡状态。[1]
福利国家供给主体论。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自由市场”理论的神话,20世纪40年代的《贝弗里奇报告》标志着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解决“市场失灵”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国家是社会福利的主要供给者。[2]
福利供给多元主体论。福利国家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出现了以哈耶克(Hayek)、弗里德曼(Friedman)和熊彼特(Schumpeter)为代表的新右派,对福利国家提出了彻底的批评,形成了自由主义福利观,认为市场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最佳方式,国家应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还出现了以高夫(Gough)、欧菲(Offe)为代表的反对福利国家制度的左派,认为福利国家仅是资本主义合法化的工具,福利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矛盾是福利国家无法解决的。
(1)“福利三分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斯(Rose)、伊瓦斯(Evers)等学者开始探讨“福利组合”,提出国家、市场和家庭三方组合来提供社会福利的观点[3],伊瓦斯(Evers)提出著名的“福利三角”(Welfare Triangle)理论[4],即充分调动国家、市场和非正式组织等各个福利主体的力量,形成福利的合力。认为福利是社会的产物,国家、市场和非正式组织都是福利的供给者。只有国家、市场和非正式组织三个部门互动、相互协调,才能使福利供给得到有效整合,社会福利能够实现最大化。伊瓦斯不但将福利主体进行了明确的确定,而且对其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认为三个主体的意义有明显的不同,国家主体代表公共的组织,其价值规范为平等与选择,集中反映行动者与国家的关系;市场主体代表了正式的组织,其价值为选择与自由,主要反映行动者与经济的关系;而非正式组织代表了私人组织,其价值体现为团结与共享,集中反映了行动者与社会的关系。
(2)“福利四分法”。约翰逊(Johnson)提出了“福利四分法”观点,即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国家福利、提供职工福利或营利性福利的市场福利、家庭和邻里提供的非正规福利、自助或互助组织提供的志愿组织福利,发展了福利供给多元理论。[5]
福利多元理论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
(1)福利多元理论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提供理论基础。福利多元理论阐释了福利供给主体已经从传统的由政府单一供给福利,到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等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系统地发展了福利供给主体理论。福利多元主体供给充分调动了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提升了福利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为研究长期照护的多元主体财务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福利多元理论论述了福利供给多元主体的融合能够实现福利最大化,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认为福利供给主体之间可以互动、协调,使福利供给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福利供给最大化。1993年,伊瓦斯和斯维特里在分析“志愿组织”、“非正式组织”、“市场”和“国家”是福利供给的主体时,提出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去深思的问题,认为“有关国家与市场的责任、公正与差异、公共计划与个人选择的福利多元组合是难以有精确定论的,需要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传统和问题设计”。[6]因而提出了福利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构想,但还没有形成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的成熟思想,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空间。
(3)福利多元主体融合理论与中国现实。目前,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主要是家庭,政府主要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照护服务的供给,政府仅是起到一个事后补偿的作用,政府、家庭、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处于相互分离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共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融合机制,这就需要从多元主体融合的视角研究中国现实,构建中国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的融合机制。
正因为如此,福利多元理论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的融合机制提供了研究空间,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协同理论与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的设计
福利多元理论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多元主体融合的形成机制、实现机制如何构建,协同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本意为“协调合作”。20世纪70年代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H.Hake)在研究激光系统时发现了协同的作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并阐述了协同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首先提出“自组织”理论。发现系统发展演化中存在一个普遍原理,即在任何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均依靠有调节的、有目的的“自组织”过程,使千差万别的子系统能够协同作用,因而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而在子系统协同之前,各子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各行其是,杂乱无章,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很难产生整体的新质。而一旦系统达到或处于临界状态,由于某种偶然的因素会导致临界涨落,其中一个或几个参数会产生临界慢化,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这些变化支配了其他子系统迅速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协同行动,产生系统宏观性质的突变。其次提出“序参量”观点。认为序参量是系统协同的最重要的参量,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并且指示新结构形成,反映新结构的有序程度,就是序参量。序参量在整个系统中不处于支配地位,而是大量子系统集体运动的宏观整体模式的有序程度的参量,是大量子系统相互竞争和协同的产物,支配和役使各子系统,控制系统整体演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7]
一些战略管理理论专家从管理学的角度也提出了协同理念。认为协同与产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构成公司战略四要素。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资源可以分为实体资源和隐形资源两种,实体资源是指生产设备等资产,隐形资源是指商标、顾客认知度、技术专长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只有隐形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因为它是企业特有的,只有企业运用其掌握的隐形资源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8]互补效应是指企业通过提高实体资产使用效率来节约成本、增加产量,不是协同的真正来源。协同效应是企业运用其独特的隐形资产所产生的效应。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等人在对组织管理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协同机制。认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协同的系统,个人只有与其他人在一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中连接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正式组织的协同能够使团体的力量扩大到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外。而任何正式组织的协同系统都应该包含协同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9]
协同理论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研究的思路。
(1)协同可以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财务供给体系。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量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都是沉重经济负担,单一的家庭、单一的政府都无法独立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责任,需要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共担责任,需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融合,才能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财务供给体系。
(2)需要通过构建协同机制达到多元主体协同的目标。通过协同,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所掌握的资源得到不断整合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资源在配置中浪费和低效利用。而要实现提高多元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融合的机制和模式,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引导序参量向有利于多元主体融合的方向运动。
(3)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体协同是在一定前提下、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因而本书需要探讨多元主体财务供给融合机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在“自组织”过程中,外在力量如何推动各主体实现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