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入课堂 润心学楹联

——语文教学中的楹联学习实践

雷丽琼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摘要: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6],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楹联作为祖国语言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花,值得继承和传播。故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巧用课堂,让“楹联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二是活用故事,扶“楹联小苗”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三是善用节令,使“楹联大树”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四是借用问题,使“楹联文化”在学生心中发扬光大。总之力求通过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楹联教学;传统文化;教书育人

楹联,作为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上千年。同时,它作为传统文化教学“法宝”,曾有一段时间被人们忽视。现在,随着国人文化意识的加强,特别是部编版教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其中涉及“楹联”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楹联逐渐走进现代人的学习与生活。那么,如何使传统文化快速走进学生的心灵,并更好地将其传承呢?文化得以传播最广的是学校,知识得以传播最快的是课堂。为此,结合学校、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成立了“趣味楹联社团”,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楹联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 巧用课堂,让“楹联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道:“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7]楹联在众多的文学艺术门类中,是最能体现汉字神奇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民俗文化之一。基于楹联艺术本身特有的属性,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巧借课堂教学,让“楹联种子”落地生根于学生心灵。

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的“日积月累”,用生动精练的语言介绍了形式多样的楹联——回文联、叠字联、顶针联、谐音双关联等。针对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堂好玩有趣的“楹联活动课”,学生初次接触“楹联”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课前的“试试吧”教学环节,我以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所出的一道国文试题对对子为例:“上联是 ‘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出现了 ‘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等不同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阅卷的老师,哪个答案能给满分?”[8]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对“楹联”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也因此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接下来,同学们对“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的回文联;“含有叠字”的叠字联;“有特别规律”的顶针联……充满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大家各抒己见地谈论着这些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在“仿写吧”教学环节,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当谢婉云同学作出“身体好,学习好,品行更要好 作业难,考试难,认真都不难”对联时,全班同学都开怀大笑。“才女”——谢嘉烨——更是不甘示弱,站起来一气呵成“钉锤锤钉,钉等锤,锤下钉入 灯罩罩灯,灯配罩,罩落灯出”这样的顶针联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掌声四起。此课在同学们一次次交流、碰撞、品味楹联文化中达到了高潮。课堂结束之时,“小机灵”詹文熙同学提出了疑惑:这么有意思的楹联,除了书中的这几种类型,还有其他的类型吗?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借此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请你通过网络和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收集更多的楹联类型并归纳它的特点,下节课再与同学们分享。此时愉悦的40分钟虽已结束,但我想那颗叫“楹联”的“种子”,在学生肥沃的心灵土壤中已成功播种。

二 活用故事,扶“楹联小苗”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

基于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在楹联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谈到楹联的起源时:我和学生分享了有关诸葛亮的“千古绝对”。有人出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让人来对。但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绝对”逢生,传为佳话。[9]

在学习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特点时:我适时补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旁观者清!”这样的对联无情地讽刺了袁世凯的卖国行为;在讨论谐音楹联时:我用简单易懂的“缺一(衣)少十(食)”小故事让学生感受谐音楹联之趣味。这些丰富有味的小故事就像“养分”一样,悄然滋养着“楹联小苗”,使学生在学习楹联途中,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从而深深地爱上博大精深的楹联文化,为“楹联小苗”的生长获得充分的阳光、水分和氧气。

三 善用节令,使“楹联大树”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学习楹联,不仅使楹联文化由远及近,更让学生领略到楹联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同样焕发着迷人的色彩。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楹联”这棵大树枝繁叶茂,花美果实。

(一)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撰联活动,使楹联之花与节日寓意同驻孩子心间

9月10日教师节。作为德育工作者,我组织全校同学以“又是一年教师节,写副楹联送老师”为主题,让莘莘学子尽情地抒发情感,为辛勤付出的老师们送上一副楹联。“给学生一个舞台,将还你一个惊喜。”你看,这一副副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楹联,那一句句深情动人、感人至深的话语,无不表达我校学生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

致语文教师:

1.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

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

2.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3.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

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

致数学教师:

1.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

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

2.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

小小平面,铺就美好前程。

致英语教师:

1.心比天高,教两国语言培桃李;

志同海大,育一代栋梁兴中华。

2.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

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

致科学教师:

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致美术教师:

调配色彩,展现亮丽图景;

勾勒线条,描绘精彩场面。

致音乐教师:

灵喉送韵歌声悦耳;

巧手奏曲旋律动人。

致体育教师:

扣篮板,伸手赶超火箭队;

踢足球,迈脚夺取世界杯。[10]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楹联创作。特别是春节到来之前,我所在的德育处鼓励全校学生参加各社区的“写春联赠送”活动,让学生根据居民的职业、需要来书写楹联,让传统文化之精华与传统佳节之寓意同时进驻孩子们的心间。

(二)结合重要事情开展征联比赛,实现“楹联之花”与“教书育人”有机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征联活动是有效提升楹联教学的“灵丹妙药”。在课堂学习之外,我多次组织各级各类征联比赛,利用“孝亲敬老”活动让学生用父母、长辈的名字作嵌字联;组织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写励志联;还充分利用2018年寒假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组织的“健康生活,绿色无毒”楹联比赛活动,号召四到六年级的学生积极参加亲子楹联创作比赛。假期结束之后,学生交上来不少优秀的楹联作品。

此类活动,不仅提高了少年儿童的禁毒意识和防毒能力,还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思想情操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熏陶(见图1、图2、图3、图4)。

为了更好地普及楹联文化,特别是能更好地利用家长中楹联爱好者的力量,我校结合“深圳市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举办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征联活动。[11]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以及全体教师,还有部分家长参加了比赛,共收集到教师作品26副,学生作品52副,家长作品18副,其中不少作品堪称佳作。此次活动既让大家感受到楹联之魅力,也是对我校楹联文化教育的一次深度检阅,如:

刘朋洋同学写下:

图1 自古红颜薄命 如今白粉无情[六(2)班 王睿鹏]

图2 宜将青春追梦想 莫沾毒品毁人生[六(4)班 周维翰]

图3 何愁家族不团圆 但愿世间无毒影[六(1)班 于政达]

图4 吸毒害人害己 抽烟毁家毁业[五(6)班 谢嘉桐]

创建文明城市我争先;

造就幸福生活君为伍。

柳淇瀚家长写下:

倡文明城市建设日日好;

树正气市民素质节节高。

颜以文老师写下:

创建文明城 喜看繁花似锦;

编织璀璨梦 欣迎盛世如春。

此举将楹联文化与“教书育人”无缝对接,让楹联走进了课堂,深入了学生生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不愧是一件正能量满满、意义深远的活动。

四 借用问题,使“楹联文化”在学生心中发扬光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两年楹联文化的探索,师生收获颇丰。但经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见图5、图6、图7)。

第一,学生楹联创作氛围不浓,对楹联文化内涵理解不透彻。从学生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认为创作的时间太少,对“楹联”传达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

第二,教师课程教学的辐射力度太小,对楹联的研究和探索还不够深入。现在,学生学习楹联的主要渠道还局限于课堂或网络,没有很好地将楹联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对怎样指导学生开展楹联探究性学习还在积极尝试和探索中。

图5 学生楹联问卷调查统计(截图1)

图6 学生楹联问卷调查统计(截图2)

第三,楹联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希望能得到楹联研究专家的指导。

(二)下阶段的设想

1.将楹联文化学习常态化

目前,对楹联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形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我们将把楹联文化与日常积累相结合,让每日一联、课前一诵,楹联诵读和写作指导,“古诗词楹联”诵读等诸多活动常态化。还将在“艺术节”时,利用楹联文化使各项体艺活动提升艺术品位;借助楹联“避灾需冷静,逃生要及时”,提升安全教育层次;等等。总之,以生为本,创设学生更多机会接触楹联,激发学生更多灵感创作楹联。

图7 学生楹联问卷调查统计(截图3)

2.增进交流,改进教法

我们要组织学生多方收集积累诗词楹联文化资源,把诗词楹联教育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与相关楹联教育基地以及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提高师生的楹联创作水平。[12]

3.注重家校协作

虽然学校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但学校教育若能与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则可更高效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引导家长关心、支持学校的楹联教育教学活动,将楹联文化与校外实践、家庭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楹联文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总之,传统入课堂,润心学楹联。在语文教学中,楹联相当于一味开胃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经过对楹联的学习和研究,学生不但对楹联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利用楹联知识优化了语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