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文励教 薪火相传: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
-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
- 4446字
- 2021-09-28 15:35:20
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以深圳饮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实践为例
乐园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摘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现阶段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但近30年来,深圳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都受到了冲击,许多深圳外来移民普遍不了解深圳传统的民俗文化,因此文化认同感不强。没有了传统,没有了文化,没有了乡愁,没有了精神家园,更无从谈起“民族自信”“文化认同”。因此,趁着传统文化还未消失殆尽,选择学生最喜欢、操作较方便的饮食文化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居住的城市,了解深圳的历史,引导学生接受且形成一致的民风习惯,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形成基本的地方文化自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自信;开放式课程;实践体验
饮食,不仅是人类生理和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和享受。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积淀着这个地方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和习惯,也是自始至终影响人一生的因素。
深圳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仅仅用了30多年,便从一个30多万人口的边陲农业县,迅速崛起为一座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深圳传统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无不受到冲击,许多习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也随着现代生活发展而逐渐消落。加之深圳外来移民较多,普遍不了解深圳传统的民俗文化,因此文化认同感不强。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90 %以上的学生来自除深圳以外的地方。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甚至连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了解深圳的民俗传统文化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文化自信加以特别的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复杂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共存的现状下,正确地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把握时代需求,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辨识与把握,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实现对文化的理性自觉与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可见,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地方民俗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民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走进地方民俗、尝试地方传统工艺、品尝地方地道美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情谊”,潜移默化地把对家乡文化、地方文化的深情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民族自信”。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特别是新改版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一年级为例,每册都编排了8个单元,两册书共计16个单元,其中有15个单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占一年级教材的93.75%。如:在识字单元中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在课文单元中设计“伙伴”“家人”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中,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板块(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从不同的文化类型(汉语言文字、古典文学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等)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解并践行传统文化,单单靠坐在课堂读写背练的40分钟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将学生的所学、所思深入亲身实践之中,使“意”“象”“虚”“实”“情”“境”相融合,使得“心物交融”,从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语文课堂,除了要教好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结合书本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课,把它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让“它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基本思想”“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13]。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要求和时代背景下,更要求我们中小学语文课堂要多开展一些“语文开放式课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你教我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把单纯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的讲读训练拓展为结合情景、亲身感受的综合性学习,将抽象的、枯燥的思想、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事物,要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亲耳听一听,亲眼看一看,亲自做一做,亲口尝一尝,从饮食文化入手,多方面感官地去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建立深厚的文化认识和文化认同。
通过查找资料、调查了解,为了让众多移民到深圳的孩子能够走进、了解深圳——这个第二“家乡”,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量得到一定的提升,注意力持久性逐步增强,作文教学开始起步,思维逐步向抽象化发展这些特点,选择了从“饮食文化”这个学生感兴趣、动手实践多的角度出发,多方面感官地去认识深圳、了解深圳,从而热爱深圳这座我们一直生活的南粤都市。
经过前期的多次商讨,师生共同制订了语文活动计划(见表1),将整个实践内容按月份,结合节气、节日、课文进行设定,分主题、按计划进行学习实践。
表1 “粤”美深圳——有滋有味的深圳饮食文化活动安排

三月,在语文活动课上,结合“口语交际:春游去哪里玩”这个主题,邀请杨欣蕊的爷爷来到班级,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大家介绍“云片糕”的来历、品种和售卖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云片糕作为广东的传统糕点,许多来广的旅客都会买上几包云片糕当作手信送给亲友。当地精明的食客,为辨明是否真正的深圳云片糕,除了拿出一块看是否像四川灯影牛肉干那样透出影来外,还会掏出火柴,“咔嚓”一声划亮后去点云片糕,一边看着它“滋滋”地烧着,一边就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学生们在品尝云片糕的同时,感受到了深圳渔村人孩提时代的童趣。
在四月,围绕着“清明节”,结合第三单元《清明》这首诗,开展了“细雨绵绵话思亲”的语文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了解了不同地方的清明习俗,积累了名诗名句,并用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形式,记录下了清明时节悠长的思念(见图2)。原本计划制作清明节时广东的传统食物“鸡屎藤”粄,可是由于重要的制作食材——鸡屎藤无法购买,制作手艺流失等原因,因此只能临时取消。大家在遗憾无法品尝到传统美食的同时,也暗暗为传统文化的消逝感到担忧。
端午节,结合《端午粽》这篇课文的学习,开展了“金粽迎端午,粽香情意浓”的语文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了解端午节来历,端午习俗,端午故事、诗歌和端午歌曲的基础上,还纷纷邀请爸爸妈妈来到教室一起包粽子,并将亲手包好的粽子分享给老师、同学。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积极分享之中,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忠心和人与人之间绵绵的情意(见图1)。

图1
同样的担忧在后面的实践活动中再次出现。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语文活动中,当讲到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区别,打算近距离了解地方特有小吃——钵仔糕的时候,却发现在市面上早已找不到它的踪迹,也极少有人了解它的来历、尝过它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口味咸重的碳烤鱿鱼、油炸牛肉丸……吸取了之前制作“鸡屎藤”粄时的经验教训,大家纷纷想办法:虽然无法品尝到传统的钵仔糕,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做呀!于是,大家根据查找到的资料,用果冻粉、仙草粉、陶瓷碗代替原材料,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改良”版钵仔糕。

图2
回顾这一年的语文活动实践,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前期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还不够,相关铺垫也不够足,因此学生在深入体会地方民俗文化方面仍然有困惑的地方。可见,将民俗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部分,而应将它看作完整、统一、有梯度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由浅入深,结合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铺垫和积累。要在低年段开始,结合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班队会等相关课程,由浅入深,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铺垫和积累。如一年级时,可引导孩子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儿童的蒙学经典,并借助其中寓意深刻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识到中国“孝父母”“爱手足”“守诚信”等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今后了解民族历史、民族气节、民族风骨、民俗特点打下扎实基础。
2.推荐书籍,鼓励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为其推荐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不同种类的书籍,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中自读自悟,向中国古今圣贤讨教,以他们的品行为道德榜样,以他们的言行为行为准则。如,一、二年级学生可以推荐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学生连环画》系列课外读本,三、四年级学生可以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中国民俗故事》《中国成语故事》等课外读本,五、六年级学生可以推荐阅读《诸神的奇迹》《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丛书等。
3.古诗入手,融情于境,纵向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诗歌,是古代文人思想的直接反映,其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可以结合语文书中的古诗词进行梳理、归类和拓展,以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主张及思想变化为主要抓手,深入了解诗歌文字之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及传统文化。
4.回归当下,结合实际,多种形式走进地方文化。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民俗文化教育,通常会采用“你教我看”的教学方式,往往成为枯燥的说教。为了保证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鲜活,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亲手实践等方式,通过语文活动课、拓展课等课程,亲身参与、体会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以一种更鲜活、更灵动、更具创造性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朱永新教授这样说道,“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 ‘选编’的过程。一种合宜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梳理自身的文化,对文化进行辨别、抉择,把文化中的创造部分、开放包容部分,传授给下一代,让文化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让文化借他们得以更新、重新显现上述的这些根本精神”[14]。
正是基于这些,一年来,各项语文活动精心策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有趣的探访”“美味的享受”“多彩的画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交流分享与拓展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欣喜,走进了和我们早已渐行渐远的深圳传统民俗文化之中,逐渐转变了一直以来的“外来人”定位,将自己视作城市的一员,产生了对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归属感。同时,在了解、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在实践、探究和反思中,深深感受到了这些年来深圳飞速的发展与变化。相信结合此次的实践活动,在不断思考、改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的语文活动课,将会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根植在深圳老一辈人心中的“故乡情”“家乡味”,对民间习俗、地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深圳产生更多的了解与爱,从而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尽心尽力地去建设、经营我们生长、奋斗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