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须用美器装——唐人餐桌上的奢侈品
说到吃,著名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不知撩动了多少观众的心弦,网络吃播的播主们又为多少食客助过兴。对现代人而言,吃饭的意义早就不止于果腹,更是一种享受。用精美的器皿去盛放一道精心烹饪的料理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食客的用心。如果美食没有美器相佐,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化了妆却唯独少了口红一样让人遗憾。面对一桌美食时,可能一半的赏心悦目会来自那些同样诱人的餐具和酒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也一样,让我们来看看唐朝人的餐桌上曾经摆放着哪些高颜值餐具吧。
动物乐园——鸳鸯莲瓣纹金碗
在这只小金碗上,围绕着碗身一圈儿有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从侧面看去,宛如一朵盛开的金莲。这种多瓣花的造型设计是唐代工匠把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情趣完美融合的结果。说起来,古希腊人和中亚粟特人才是这种多瓣花工艺的“原创设计师”。当这些异域金银器随着丝绸之路进入唐代工匠的视野,就立刻让他们眼前一亮。不过西方的工艺格外突出,造型更夸张,不太适合东方审美,因此聪明的工匠们有意地控制花瓣的凸起,而且开始在金银器上尝试融合东方特色的莲瓣花纹,将金碗的表面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小空间,并在其中装饰丰富的动植物纹样,由此产生了富丽华贵,饱满庄重的东方意境之美。

唐 鸳鸯莲瓣纹金碗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不仅如此,碗上层的十片花瓣里各有一只小动物:走兽和飞禽各五只。花瓣之间的三角区域也点缀着十只展翅飞翔的禽鸟。把金碗倒扣过来,在碗底的正中心还藏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鸳鸯。小小一只金碗,居然藏着二十一只小动物,就像一个微型的动物世界。另外,在金碗的内壁上有三个字——“九两三”,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用毛笔写的哦!“九两三,指的正是金碗的重量,称一称金碗的实际重量就可以换算出,唐代的一斤大约等于685克,比我们今天的一斤多了不少。
美观与便捷并存——舞马衔杯纹银壶
这件很有设计感的银壶也不是大唐工匠的“原创”,而是模仿契丹常用的“皮囊壶”制作的。当时在中国北方活动着不少游牧民族,比如突厥、契丹,他们整日骑马奔驰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着用皮革缝制的水壶,用起来最方便。大唐的工匠照着皮囊壶的式样用银片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把壶面中央垫在模具上,锤击出正要敬酒的舞马形象。完成这一步之后,把银片两端焊接在一起,银壶就基本成型了。最后,工匠还要给凸出来的舞马鎏上一层黄金,金黄的舞马与洁白的壶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舞马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银壶更是黄白辉映、灿烂夺目,现在壶体为黑色,是因为银已经氧化。

唐 舞马衔杯纹银壶 1970年西安南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唐朝工匠们从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找到灵感造出的银壶散发出浓郁的草原气息,正适合皇家贵族外出游猎时携带,而且工匠还特意用一条细细的银链子将壶口上荷花形状的盖子和一旁的提手连在一起,这样就不用担心策马奔腾时壶盖不小心丢失了。是不是很贴心呢?
如冰似玉的秘色瓷盘
这件秘色瓷盘造型很简洁,五只花瓣环成一圈,既相互对称,又收放有致,加上凝润翠绿的釉色,仿佛一枝夏日雨后的荷叶,清雅脱俗。唐末五代的诗人徐夤(yín)看到秘色瓷后曾写道:“巧剜(wān)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秘色瓷的美,好像是把碧绿春水中倒映的明月剜出来,把薄冰上映照的绿色云彩轻轻旋离才能欣赏到的。虽然只是单一的青色,却呈现出内敛清雅的美感,只有春水绿云这样的自然风物才能媲美。釉层像明月、像薄冰,散发出温润的光泽与清辉。质感与釉色相映成趣,这便是秘色瓷的独特魅力。

唐 秘色瓷盘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想要获得秘色瓷,得经历重重考验。
第一道是烧造的火候。古代烧窑时要靠人工烧火添柴,火候的掌握依赖窑工的深厚经验和高超技术。如果火候掌握得不精准,很容易烧过了或者没烧透,只能砸掉销毁。第二道是烧造的气氛。青瓷的烧造必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釉料中的氧化铁“恪守原则”,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肯“变成”氧化亚铁,使瓷器呈现青绿的颜色。气氛稍有改变,瓷器的颜色就会发黄变暗,降为次品。因此,工匠们为秘色瓷找到了一个“秘密武器”——匣钵。这种密闭的瓷钵像一个“隔离层”,在窑炉冷却时把空气隔绝在匣钵之外,保证了匣钵里面的还原气氛,烧制出来的瓷器青翠莹润。而且,匣钵还像一个“保护层”,避免了炉渣、烟灰的威胁,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个个清亮可人。不过,匣钵与瓷器一起入窑烧造,烧造完成后只有打碎匣钵,才能取出里面的秘色瓷器,这代价也是够高的了。
历史上的秘色瓷非常神秘,仅在晚唐五代的皇室短暂现身之后就失去了踪影,因此格外珍贵。
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种玛瑙杯原本是西方的器物,希腊人叫它“来通”。当地人相信来通杯是圣物,如果举起它一饮而尽,酒神就会收到饮酒人的致敬。“来通”先传到了广大的中亚地区,再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我们所看到的这只杯子是用一整块缠丝玛瑙雕刻成的,整体像一只号角,竖直的一端是杯口,平伸的一端是杯嘴,被雕刻成羚羊头的形状。羚羊圆瞪着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头上的两只长角粗壮有力,弯曲着延伸到杯口,形成一对天然的把手。匠师还巧妙地用金塞表现羚羊的嘴巴,金石相合,既增加了明快的色调,又与玛瑙身上的橙黄色互相呼应,使整件作品熠熠生辉、富丽堂皇。当人们想喝酒时,先把酒水从杯口注入,然后横端着杯子,拔下金塞,将羚羊嘴放在嘴里,就能喝到酒水了,这种方式格外有趣。
无论是熠熠生辉、流光溢彩的金银器还是清雅脱俗的陶瓷,抑或是见证过丝绸之路的玛瑙杯,都显示出大唐工匠巧妙的心思、高超的技艺和兼容天下的气量。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人对唐朝人的餐桌充满了羡慕和遐想。这些才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呢!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