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郎头上的时尚单品——幂䍠与帷帽
英国皇室的制帽大师曾说:“帽子是最具魅力的配件,它让人们和优雅与美相串联。”在近现代的欧洲,虽然帽子不再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更多的只作为生活必需品存在,但在时尚圈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法国著名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女士甚至认为:“帽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赤身裸体的模特戴上宽边帽子,便与文明画上了等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不例外。我国的隋唐淑女们在头顶上玩出过什么花样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90年,一伙盗墓贼偷炸了唐太宗昭陵的一座陪葬墓。在随后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这座墓壁上发现了一幅捧物侍女图。从图画上看,宫装侍女将一顶斗笠状的圆帽捧至齐胸的位置。特别的是,帽檐下一周都连着长长的丝织物。哪怕是打结后再用手托住,都下垂到侍女小腿的位置。
那么,这位侍女捧着的究竟是什么呢?正是隋唐时非常流行的女子出行帽——幂䍠(lí)。
早在周朝时,就已经有幂也有䍠,不过当时幂与䍠分别指代着两件物品——大块的巾帛和白色的帽子。直到晋朝时,幂与䍠才合二为一,但却是给男子用的。《晋书·西戎·吐谷浑传》中记载:“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幂䍠。”吐谷浑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那里经常风沙弥漫,又伴以强烈的日晒,当地男子们佩戴幂䍠既可以防沙又可以防晒。不过风流的魏晋名士们自然是排斥这种看上去有点怪异的功能性装备。
随着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幂䍠开始向东和南传播。至隋朝时,幂䍠不但仍然是吐谷浑贵族们的爱物(《隋书·西域传》中就有“王公贵人多戴幂䍠”的记载),还成功地打入了中原甚至西南地区呢。

幂䍠
举个例子,附国是一个居于蜀郡西北境外二千里的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大致分布在如今的四川西部西藏地区和东部昌都地区)。当地居民如《隋书·附国传》所言——“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戴幂䍠”,算是完整地继承了吐谷浑的时尚。
相较之下,中原文明则对幂䍠进行了很多本土化改造:
第一,考虑到周礼中“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礼仪,将防止风吹日晒的工具变成了女子挡脸遮身的用品,以防女子外出时被外人看到身材长相;
第二,如果只是用光秃秃的素面丝帛来做幂䍠,怎么能显出佩戴者的个性和美呢?古人多的是办法——加装饰。绣图案也好,缀珠玉也罢,反正得和别人不一样。
最夸张的当属隋朝秦王杨俊,他给自己的宠妃设计了一套七宝幂䍠,精美绝伦但也沉重非常。人戴上脖子受不了,更没法好好走路,只能戴上这美丽的负担后再骑马前行了(“俊有巧思,为妃作七宝幂䍠,重不可戴,以马负之而行”——《北史·秦王俊传》)。
初唐时,幂䍠依然盛行,无论是宫中女眷还是王公贵族女子,都爱佩戴此物。一开始提到的那座唐墓,正是李世民嫔妃燕德妃之墓。燕德妃出身涿郡世家,是隋朝洛川郡公燕荣的孙女,一生育有两位皇子,地位崇高,唐咸亨三年(672)陪葬于昭陵的东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市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旁。在她的墓中出现侍女捧幂䍠的壁画,可不正佐证了唐初女子穿戴幂䍠的风气吗?
《旧唐书》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初李密为了攻打桃林县,曾令贴身武士男扮女装,头戴幂䍠,把武器藏在“裙”中(这里的裙,指的是幂䍠的下垂部分),装作妻妾家眷混入桃林县舍。能让几十个大男人异装藏刀而不被发现,可见幂䍠真的能把人从头到尾遮得严严实实。另一方面,人戴上幂䍠之后看东西也是隐隐约约的,想看得真切还是得撩开。对于女子而言,这是礼法,是保护,但更多的是束缚。
唐高宗永徽年后,随着唐代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以及政治女明星——皇后武则天政治地位的巩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很快,爱美的唐代女性们开始对幂䍠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保留了基本的结构,将帽下帷幔由长变短(甚至改用罩纱),只搭到脖子上,把华美的衣服和曼妙的身姿都展现出来,甚至浅露面容,平添了一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这样挑战传统礼教的行为,令男性们大为光火,为此百官抗议,唐高宗李治还几次专门下令禁止佩戴这种“过为轻率,深失礼容”的东西,可惜他既拦不住老婆干政,也挡不住全唐女子追赶时尚潮流的决心。轻便的帷帽很快风靡全国,而在中国流行了将近500年的幂䍠也彻底过时了。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有这样一件精美的彩绘泥塑骑马女俑。只见一位女郎身骑骏马从容走来,她梳高髻并戴帷帽,帽檐连接有黄色丝网,隐约可见面施粉妆,眉黛唇红,嘴角似有似无地微抿着,双眼顾自看着前方,帽裙至颈。这位盛唐女子身着碎花短襦,束绿色长裙,脚着一双黑色尖头靴。左手握着马缰端坐在马背上,既端庄优雅,又风采照人。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时间似乎并无法带走她的自信。
《新唐书》记载:“永徽后,乃用帷帽,施裙及颈,颇为浅露,至神龙末,幂䍠始绝,皆妇人预事之象。”意思是自从武则天上台之后,帷帽这种东西就广为使用,等到她称帝之后,幂䍠居然被挤得消失了。服装上的“大逆不道”都怪女人不安于室,妄图干预朝政。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就在不久之后的唐玄宗当政时期,彻底没有遮挡、可以“靓装露面”的胡帽直接替代了之前备受争议的帷帽。可见审美的变化只是源于社会的包容,而让女性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正是盛唐的众多魅力之一。

彩绘泥塑骑马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