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斤面条,还是扛不住这俩大肚汉,要不是和面太麻烦,说啥也得再弄五斤,倒是炸鸡蛋酱全没了。
借着吃饭的功夫,他也想明白了,反正应州大战本来就是赢了的,冷兵器战争,皇帝上战场肯定有重甲可穿,应该也出不了什么意外,就让安敬思去走走呗,正好看看这样做有啥用。
说不定能赚点福缘点呢,想到那一个亿的巨大目标,朱珏还是决定试试。
朱珏借着端菜的工夫,再次唤出了操作界面。果然,他的福缘点加了一百,应该就是正德收获了土豆,震惊群臣,带来的增长。这还只是京城的大臣,消息还没传遍天下呢,新作物能带来的福缘点,是渐进式的,不是种下去就有,得把收获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吃到才能算。
要是推广全国,应该还有更大的收获,但还是太慢了,而且新作物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啊。
所以,还是得让安敬思走一趟看看,万一满足访客心愿赚的更多呢?
正德可是重量级的贵宾,先前最主要的福缘点来源,带他出去兜一圈,就带来了1500点福缘。
一边吃饭,朱珏就一边和正德聊了起来。之前有好多东西想向他求证呢。
“推广啊,我本想推给户部的,但前次杨卿他们过来看过,说是要三思,我觉得他们挺烦的,索性就走到哪儿散到哪儿好了。”看正德这意思,应该是推广不大顺利。
说起来,明朝的士大夫们,就是从正德朝开始失控的,认真说,应该是弘治朝开始,‘众正盈朝’么?严格定义的话,应该从‘好圣孙’那里算起,内阁的出现,就是个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德朝,正德的性子跳脱,这帮文臣就彻底放飞了。应该还不算彻底,后面还有权术高手的嘉靖呢,明朝士大夫们在他手里是吃了大亏的,但也就忍到他挂掉,在万历朝就彻底崛起了,然后,大明就完蛋了。
推广不利就不利吧,反正这金手指半天不见真容,搞得自己的热情都有点过劲了。
亏自己还打算正德再来给他上地理课呢,但相关的内容,还是平时露给他为好。向北开拓,对自己来说很重要,但对正德来说,还是大航海有意思吧?
朱珏也懒得一本正经的教课,倒是闲聊的时候,可以跟正德说说,到底怎么治国,那就单纯是他的事了,除了远东那件事比较要紧,其他就随便正德咋玩呗。反正这货身上演义的成分就很浓,也不在乎再多点了。
“诶,我跟你说,安大哥,那蒙古鞑子很凶呢,就是南宋中后期在草原崛起的,据说三次西征,打遍了大半个天下已知的地方呢……”
“打住,打住,欧亚大陆而已,哪有什么大半个天下,我跟你们说,世界比你们想的可大多了,有好几块大陆呢,等等,等我给你们拿张地图去。”
尽管不打算上地理课了,但至少亮一亮地图,给正德皇帝普及一下地理常识还是要的。说着,朱珏去书房拿了世界地图出来。
“这就是咱们的世界,看看,华夏在这里,蒙古人也就是去了趟欧洲,送了很多技术、文化给那边,压根就不是啥远征,更像是送礼去了。好东西啥也没带回来,倒是送了很多礼,说是啥上帝之鞭,就是一群送财童子。”朱珏说起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跟人议论此事,别人就说他气量小,在学棒子,学尼玛啊,蒙古人就是送礼去的好不好,没有蒙古礼包,欧洲人想文艺复兴?想屁吃呢?
“对,反正蒙古人挺能打的,安大哥你英雄盖世,正好跟我走一趟,咱们兄弟合力,杀他个天翻地覆!”正德倒是从善如流,丝毫没因为被反驳而动气,倒是趁机劝起了安敬思。
安敬思其实已经想去了,但朱珏没答应,他走不了,于是只能看向后者,一脸的期盼神色。
“这事不急,先吃完再说。”朱珏摆摆手,不是不让老安去,但系统提示的是附身,搞不好直接就变成灵魂附体了,这就有点不知怎么应对了,自己还很多话要问正德呢。
“小寿,你上次说,你进了重爷爷,就是英宗皇帝的陵寝?”朱珏问起了正事。
“是啊。上次不是还带了那架飞机给你看?诶,大哥,你真别说,那飞机比蒙古人的海东青好用多了,就是电又快没了……”无人机碰上熊孩子,这就是搞事的标配,仨月还能剩点电量,已经是熊孩子用得够省了。
“充电的事,回头再说,不行你带个太阳能充电板回去,”朱珏是懒得买堡宗日记那书,想着直接问看过的人,“你爷爷的日记到底咋写的?”
“嗯……就是像桃花源记似的,他跑到山林深处,突然就看见一个山洞,然后福至心灵就走进去了,然后就见到大哥你了,你给他水,还泡了茶,具体位置他也没说清,主要他自己也忘了啊。”朱厚照笑的没心没肺,似乎觉得重爷爷很掉链子。
“后来他还派人来找过,不知为何,完全没找到,可能他想召大哥你去当国师呢,哪想到这边的生活有多好?我都不舍得回去呢,还召你当国师?就是瞎想。”
那是,你是真不想回去,想到上次送朱厚照回去的艰难,朱珏不由咧了咧嘴。
朱厚照的分基地开的有点偏僻,文臣们说是要三思,可作为士绅阶层代表的他们,未必愿意看到新作物的出现。封建社会的士绅,是最保守的,所以大明明明在永乐朝就有环游世界的实力,他们还是要死死的拉着郑和船队的缰绳,只肯让他走到中东和北非。
这不是偶然,而是士绅阶层天然就保守,航路图他们早就有,元朝可没禁海,他们甚至知道路上怎么做贸易能日进斗金,可他们就是不说,就是不让官方船队赚钱,然后把郑和船队封印起来,自己揽过往中东的航线。
最后口口相传,说是郑和的船队不赚钱,所以后面才没有继续。
现在已经证实了,这都是士大夫们在胡说,不提证据,永乐朝五征漠北,迁都京城,疏通运河,修永乐大典,哪项不是金山银海的花费啊,不是郑和赚的钱,还是大风刮来的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