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像是有一个个无形的节点的,在某个阶段困惑的事情,过了某个节点以后,就突然变得豁然开朗和不在乎了。比如,以前我特害怕没有人跟我在一块玩,觉得一个人去吃火锅,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去图书馆……这些看起来太惨了。现在我才发觉,原来那不是孤独,那是自由。
01
我打小就不是个爱说话的人,腼腆,跟别人打个招呼都能脸红到脖子根。在家的时候,给我拿本书,我就能看一整天,觉得不说话可真好,一点儿都不累。到了学校里,这招就不管用了,下了课,坐在座位上没人理的时候,就觉得特别难过,走出去看见别的小姑娘都正在热火朝天地组队玩跳皮筋:几个人围成一圈,其中一个人数着三二一,然后一块伸出自己的手来,伸出来都是手背的是一队,伸出来都是手掌心的是一队,谁也没有异议。分好了选个人来进行包袱剪子锤,哪个队输了哪个队就先把橡皮筋撑起来,两个人站在橡皮筋里面,一头一个人,把橡皮筋撑成了一个狭长的不太标准的长方形。我站着远远地看,也想去玩,但是又羞于讲,看着看着就没出息地哭了。旁边的女孩子一见我哭了,都围上来,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小麻雀围在谷子堆上,一个年长一些的女孩儿问我:“你怎么哭啦?”我哭着说:“我也想玩橡皮筋。”女孩走过来就把我拉了过去,说道:“你跟我一队就行。”她跳橡皮筋很厉害,每次她在跳“小皮球,佳佳基,马兰开花二十一……”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来童话故事书里写的在月光下跳舞旋转的仙女。
小时候,哭是很有用的。我靠这个,赢来了不少伙伴。可是等到长大了一些,我发现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了。班里的女孩子,三五个结成一群,一到下课,就挤在一块说悄悄话,有时候还不时发出笑声,引得人都往那儿看,可是剩下的人都明白,谁都挤不进去,都是旁观者。我也是旁观者之一,我知道她们每个人都开朗阳光,对我也都不错,但是我就是融不进去,我只能干着急。我向来沉默,女孩子的集体活动干脆直接把我忽略掉,我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游离于班级边缘的人。
02
那时候的我尚未习惯孤独,一心向往热闹和人群。到了高中,我脱离了原来的小世界,曾经的同学朋友因为升学四散各处,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我鼓足了劲儿要认识很多人。像我之前想象的那般,我确实认识了不少女孩子,她们对我热情又主动,让久未被如此对待过的我受宠若惊,以为遇到了知己,就像书里写的那样,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从此背后有了后盾,心里有了光。
我开始尽我所能地对一个女孩子好。但是我一个普通的高一学生又有什么呢,我只能把自己好吃的分享给她,把任何好玩的事情都告诉她,在她难过的时候放下手中的卷子听她一点一点地说,然后笨拙而真诚地给予些许建议。我心甘情愿地把她放到第一位,是因为我真的想拥有一个好朋友。
也许是我有问题。我自觉地对她这么好,我也可以向她分享一些我的喜怒哀乐,我小心翼翼地向她说起我喜欢的男孩子,她听了之后毫不留情地嗤之以鼻,我愣了一下,以为她不过是开个玩笑,也没放在心上,笑了笑就过去了。
有一天中午跑完操,回到教室,我意外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发现了一条类似于表白的留言。我看了一眼就匆匆地合上了本子,伸长了脖子悄悄环顾了教室一周,没有一个人看起来像是“作案凶手”,那句有关喜欢的话似乎是平白无端地出现在了我的本子上。我一抬头看见她站在走廊里,于是急忙跑出去一脸兴奋又慌张地对她说:“你知道吗,有个人在我的本子上给我留言了,说喜欢我呢!”我满眼带光,搓着手,看着她,期待着她会说点什么。
“别做梦了。你那么胖谁会喜欢你啊?肯定是恶作剧。”她说完就转身回了教室。
心里的一束光,突然消失了,我愣在原地,等到上课铃响,才恍惚着走到座位上。我听到有种东西咔嚓咔嚓断裂分崩离析的声音。从那以后,我拒绝了所有人伸来的手,情愿陷入孤独的无尽黑暗里。
吃饭的时候,我磨蹭着,等到班里的人都走了再去食堂,我一个人穿过长长的走廊,两只手分别抄到衣袋里,低着头看着脚尖,只听见衣服布料摩擦的沙沙声。有时候食堂没有饭了,就去小卖部买一个长形面包和一瓶可乐,回到座位上,记记单词看看书,吃个面包就当是晚饭了。
一个人的话,除去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就会有很多空闲时间。我开始着迷于看书、摘抄,除了写作业,剩下的时间我都花在了看书上。因为这个,语文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尤其是作文,写起来如行云流水,经常被老师拿来当成范文在班上读。而我看起来依然是沉默寡言的,总是藏在两摞厚厚的书后面。
03
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像一个在漫天黑暗里独自行走的人,偶尔遇见一两个人,也固执地拒绝援手,就自个儿走啊走啊,走了很久很久,已经习惯了黑暗,自己就成了自己的光。就凭着自己这一点儿微光,吸引了同样在黑暗里走了很久、也会自己发光的人。
上了大学以后,我依然是一个游离于班级边缘的人,班里的女孩子各有各的小团体,我无心加入任何一个,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外人看来,我孤独得要死,简直是一个没人搭理的小可怜。一个人颠儿颠儿地去跑活动、泡图书馆、熬夜写文章,一个人去操场上跑步……
在这样的孤独中,我反而遇见了最聊得来的朋友,也成功地减了肥,甚至签了出书的合同。原来,最纯正的孤独,能把一个人变个样子。捱过去,你就成了自己的光,捱不过去,你就万劫不复。
米普里什文在《思想的诞生》中写道,“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和霰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许多弹伤。而当我的生命已近暮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倍感孤独的时刻,或者现在正在经历着孤独,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愿意伸手拉一把,别怕,不过是孤独而已,不过是要你学会一个人面对现实而已。你觉得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跑步……都是孤独,那么请享受在这年轻的几年里,难得的孤独,难得的自由。熬过去的时刻,都会成为你发光的地方。
一望无际的黑暗里,你要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