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回家

空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状态。

他爸妈都忙,而且两个人除了在招待所睡觉的时间,身边都有人。

他们两个人都有秘书,李霞还多了一个司机。

所以许多东西的采购,都交给了邵承东。

但豹子和老虎这两个小家伙,现在还不能带出空间,他爸妈每天晚上都要进空间喂食。

他们现在虽然住招待所,却有独立的空间,随时可以安排一个人进空间还不被发觉,而邵承东没有这个条件,他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五一这几天,邵承东一直忙着到处购买物资。

困难是从明年开始的,包括今年秋天,实际上还是大丰收。

不过转变却是从今年八月就开始的……

八月,苏联的玉米大师访华,由于他提出的几项合作计划都被拒绝,就有了隔阂。

到了年底,关系逐渐恶化,明年开始,关系全面倒退,最终决裂。

156项援助项目,到嘴很香,可是被迫还债的时候,就要过苦日子了。

天灾加上人祸,导致了未来几年的苦难。

如今物价比较平稳,两千块钱,足够邵承东买一大批物资。

他需要采购的物资其实并不多,主要是一些能储存的食物。

比如大米,邵承东就买了超过一千斤。

他没有这么多的本地粮票,但是全国粮票,比本地粮票更加受欢迎。

因为全国粮票这两年开始,不仅能买粮食,十斤全国粮票还配二两食用油,江城以菜籽油为主。

邵承东以刚搬家来江城为借口,在每家粮店买五十斤大米,同时还能领到一斤食用油。

江城物产丰富,除了大米,各种玉米面,糯米,包括面粉,都大量供应。

除了米面,还有各种野生鱼,不过空间没有储存功能,他的采购量并不大。

为了采购,他们全家在空间的院子里面一起干活,挖了一个小池塘,里面丢了不少水草,然后买了一些活鱼养进去。

五月九号,他的工作调函终于到了,除了重工的那批学生,他是第一个接到正式工作调函的。

在学校提取了档案,他可以不用等毕业,就直接去上班了。

而范长根他们,就已经正式上班了。

至于毕业典礼,现在没有这个讲究,毕业的时候来个大合影就够了。

而他们班,在五一当天就拍了毕业合影。

从江城离开的时候,他的票已经全部花光。

这些票不仅有他爸开始给他拿的票,还有后面爸妈晚上拿给他的。

但是钱呢,才花了不到七百块,还剩下了一大半。

坐车回保定的那天,除了范长根和岳明,那些已经去重工上班的,其他同学都来送他。

邵承东被机床研究所要去了,属于部委直属机构,这个单位相当不错,大部分同学都愿意继续维持关系。

范长根跟岳明虽然没有来送他,前一天晚上却来学校为他饯行了。

在这个时代,四年同窗的友谊,远比后世更加真挚。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重工的生产任务太重,根本请不到假。

范长根的妻子要搬家来江城,他都没有时间回去接,只能让家人送过来。

众多同学与老师一直将他送到学校门口,还特意拍照留念。

同寝室的其他五个人,都跟他分别拍照,留下了千言万语。

邵承东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京城的联系方式,他们对邵承东能进机床研究所也都很羡慕,却全都是祝福。

以后,这些同学,就是行业内最亲近的关系。

孙玉平他们一直将邵承东送上了火车,没有他们,众多的行李他都无能为力。

他有两床铺盖,外套鞋子装了一个床单打包,剩下的衣服也装了一个箱子,一个提包。

除此之外,还有同学们送的地方特产。

一人一包点心,或者一只干鸡干鸭,几十个同学送的礼物,就有两大包。

等他在卧铺车厢安顿下来,六大包行李让他连落脚地都没有了。

同上车的一个中年旅伴忍不住羡慕,笑问:“刚才那些都是同学?”

邵承东点头。“我们是应届毕业生,我的工作已经确定,先回家,然后要去厂里报到。”

对方看起来像个业务人员,一副老江湖做派,笑着说道:“从学校进入社会,人生进入另一个阶段,要用一身所学,回报祖国。”

“当然。”

卧铺有六张床,现在只住了五个人,其中一个还是跟邵承东一起上车的。

另外四个人有三个都是中年男人,打扮气质各不相同。

有一个像领导,另一个像他的助理,还有一个独行,也像业务人员。

如今这个时代,坐火车卧铺的大部分都是业务员和领导。

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看起来像个农村人,气质内敛,但是身上穿了一身很洋气的衣服。

看到邵承东打量她,她在火车中铺露出了一个腼腆的笑容,笑容很干净。

邵承东是找了学校买的下铺,实在是东西太多。

同学们来送他,他也不能放进空间,只能辛苦地带上。

到了保定,他二叔会过来接他。

京城的房子还没有修葺好,他爸妈虽然已经开始工作了,但他们在保定的家也还没有搬。

保定这边也好说,说好了等京城的房子修好,然后再腾房子。

邵承东这次回来,还要负责搬家事宜。

京城的房子,虽然安排了不少人修葺,但是房子几乎是重建,也需要一个多月。

按照进度,他爸预计五月二十号左右能入住。

同行的五人很快就熟稔了起来,坐车无聊,就一路闲聊。

特别是两个业务员,一个是纺织厂的,一个是毛纺厂的,两个人很有共同语言。

另两个是豫省的干部,他们供应了一批货参加广交会,卖出了一部分,这次到羊城结算。

提到广交会,那个领导也有很多话,感叹我们的工业落后,只能靠资源商品,农产品,手工艺品出口创汇。

邵承东跟那个女人的话不多,一直到晚饭的时候,才聊了两句。

她是来自京北张口农村的村妇,不过丈夫在南方当兵,这次到南方探亲。

知道她是军嫂,众人立即对她的态度好了许多,再没有了看不起的眼神。

如今军队还没有随军政策,也就是只要男人当兵,双方除了探亲,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

一直要到六十年代中期,随军政策才会颁布,那个时候,才有随军的军嫂。

两个业务员还故意夸起了她穿上不太适合的衣服,这衣服一看就是她丈夫给她买的,虽然合身,却不合适。

但这一刻,就连邵承东也觉得她穿上以后很美。

晚饭的时候,邵承东还拿出了一只不能存放太久的烧鸡,邀请众人一起吃。

一路上,他们这些人气氛都很好,没有遇到奇葩,也没有遇到任何意外。

至于人贩子,一个也没有瞧见。

第二天凌晨,两个豫省的官员下车了,上来了三个进京的,把卧铺睡满。

晚上六点,邵承东平淡地结束了这趟25个小时的旅程。

“二叔,我在这里。”

知道邵承东的行李多,除了二叔,二婶也来了。

他们的家庭关系不错,除了他奶跟他妈之间有些矛盾,其他人都相处和谐。

二婶性格温和,从农村出来的,吃苦耐劳,把一大家子侍候的很妥帖。

也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才能忍受一个恶婆婆。

说恶婆婆有些夸张,但他奶的确一副封建大家长的做派,性格很强势。

在家里,她不仅要掌控经济大权,还要说一不二。

任何时候,只要不顺心,她就能借题发挥,指桑骂槐让人头疼不已。

而且她还重男轻女,邵承东和两个弟弟她都很宠爱,可是两个妹妹,待遇就要差许多了。

这样的性格,遇到性格同样强势的他妈,要不是他妈是大领导,矛盾会更大。

将几个大包都从窗户递了下去,邵承东拎着两个包下了火车。

二叔拍了拍邵承东的臂膀笑道:“好小子,强壮了不少,有一米八了吧?”

“刚好一米八。”

“不错,我们邵家你是最高的。你两个弟,以后怕也没有你高。”

邵承东笑了笑,跟二婶点了点头。“二婶。”

二婶和善地笑了笑。“累了吧,你奶一大早就去市场割肉买鸡,还把家里剩下的一点腊肉也泡上了,今天做的都是你喜欢吃的。”

邵承东笑道:“我还带了一些熟食,今天要不吃,肯定要坏了。”

二叔左臂挎着两床铺盖,右臂挎着他用床单包起来的衣服鞋子,笑道:“走,回家。”

邵承东把提包和行李箱给了二婶。“二婶,你来拿这个,那两个包重一些,我来拿。”

二婶连忙将两个装满各种食物语其他礼品的包提起来。“不重,我拿得动,走吧。”

出了火车站,二叔交了两分钱的保管费,跟二婶把自行车推了出来。

都是二八大杠,二婶把两个大包中间一绑,吊在后座两边,后座上面先放书籍礼品,上面放了食品。

她熟练地绑好,骑上走,邵承东提着两个行李箱,被二叔载着跟在后面。

他们厂距离火车站不远,原本的保定就不算大。

也因为战略纵深问题,这家企业未来会搬迁到川省。

进入战士值守的家属区,他们先来到了领导宿舍区。

邵承东一家一直住的是一号楼,这是一栋民国时期的小洋楼,也是大领导安排他们家住的。

当时的厂里是邵济民说了算,虽然后面生产正常,有了厂长,政委,但都不敢住一号楼。

大领导当初亲自安排的,谁敢质疑?谁敢让邵济民搬家?

邵济民自己都不敢。

不过这次调职后,这栋楼肯定要换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