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相机

西瓜的种植并不是直接种在土里,需要先催芽。

而老太太对种植西瓜和蔬菜,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招。

这是因为他们老家,自清朝时期就专门为宫里,达官贵人们种植暖棚。

冬天吃西瓜,吃青菜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可是对达官贵人一点也不难。

借助当地的温泉,长坪汤山镇几百年都会种冬菜。

老太太先用温水泡了西瓜子,一边泡,还一边说:“这种子不错,一看就是专门挑出来的种子。”

邵承东笑说:“西瓜是奶奶种的,等成熟的时候,奶奶一定要过来先吃。”

老太太却笑说:“你爸妈认识的人多,就这几分地的西瓜,到时候怕是不够吃的呢……谁还欠一口吃的了。”

除了西瓜种子需要泡几天,另外的西红柿,黄瓜,豇豆,小白菜,葱姜蒜,都分别种了一块地。

由于昨天已经种了一部分,一上午的时间,邵承东跟奶奶就把该种的都种上了。

中午,邵承东下厨,跟奶奶做了小半锅白面的面疙瘩,就这还被奶奶责怪奢侈。

对老人来说,纯白面,大米饭,就属于奢侈的消费。

可是看到她吃的很香,邵承东就心满意足了。

午饭后,奶奶拿着针线在屋檐下做千层底布鞋,邵承东就骑着蒋阿姨的自行车,准备熟悉一番周围的环境。

邵承东对京城不熟,虽然知道南锣鼓巷的大概位置,知道位于故宫的北边不远,可是只有模糊的概念。

周边有几家菜市场,几家供销社什么的,都需要摸索。

从北门出来,斜对面就是一家对外的高档旅馆,这里很有名气,曾经也是大户人家的花园,建国后改成了北朝鲜的大使馆。

但大使馆新建了馆址,去年搬走了,这里就被改成了涉外招待所。

这里只招待外宾,并且人数不能太多,但由于是一座完整的江南园林式花园,还有有不少外宾喜欢入住。

当初,差点把这个花园就分给了他们家,他妈嫌弃这里太大,太张扬,没有选择这里。

由于涉外,门口还有一个警卫队,他们在门口值守,正好也能帮邵承东家里看护门户。

邵承东出门的时候就带了一包中华烟,这是她妈妈准备的应酬烟,他们家里人都不抽烟。

只有他奶奶年轻的时候抽旱烟,解放后因为他妈妈讥讽,也戒掉了。

邵承东推着自行车来到招待所门口,门口值守的战士就开口问道:“你是李局长的儿子吧?昨天看到你们搬家了。”

“对,昨天才搬过来,我对周边也不熟,今天出门转转……”邵承东点了点头,立好自行车,然后掏出了香烟,给他们一人发了一根。

他们应该属于预备役,配备的不是56式,而是很古老的中正式步枪,荷枪实弹。

两人也没有客套,笑着接过了香烟。

他们说话吸引了里面的注意,又有两个战士出来,邵承东也给他们发了香烟。

“哇,中华,这可是好烟。”

邵承东笑道:“我们家里人都不抽烟,也不知道好坏,以后我们家搬过来了,还要麻烦你们每天值守的时候关照一番。”

一个战士笑说:“我们上级,包括区委都交代过了,你放心,不管白天晚上,我们都会帮你们注意的。”

邵承东跟他们又询问了一下周边的环境,问清楚了几家供销社,市场的位置,决定先向东,去南锣鼓巷主街转转。

主街上就有一家供销社,还有十几家公私合营的店铺,出了主街,有一家大供销社,还有不少店铺。

至于菜市场,由于周边都是居民区,方圆两公里范围内,就有四家菜市场。

西边什刹海的市场,各种鱼类充足,其他市场就没有多少特色。

邵承东一家都没有进,都是骑车从外面经过,记住地方。

除了饭馆,理发店,小吃店,最多的就是自行车铺。

几乎每条街上,都有自行车的维修铺,这个生意也是如今比较好做的。

根据最近的报纸报道,京城如今拥有自行车的数量将近九万辆,按照人口比例,差不多是百分之三。

这个比例将会在未来二十年急剧攀升,邵承东模糊的记忆中,记得八十年代初,京城的自行车保有量超过三百五十万辆。

人口涨了一倍,自行车数量多了几十倍。

转到交道口大街,邵承东往北经过鼓楼大街,过了交道口北三条,就是方家胡同。

而京城一机床和京城机床研究所的总部,就在这条看似普通的胡同内。

邵承东骑车经过了大门口,按照距离算,他以后上班,骑自行车的话,五分钟就能到。

从方家胡同转到了国子监街。邵承东就骑着自行车一路南行。

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如今最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区。

这里不仅有各种店铺,还有其他地方都少有的大型商场,友谊商店。

邵承东没有什么东西想买,手里也没有票,根本没有停车,就又向西骑行。

如今的天安门与后世相比差异很大,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都还没有建设。

要等几个月以后的十月,国家才会同时修建两座建筑,并且在明年国庆之前竣工。

从这里南行,正阳门处的城墙还没有拆除,可是由于火车站就在不远处,开了几个大豁口。

看到拆除城墙的人们,邵承东觉得自己应该买一部相机,然后将这些景物以及人,都拍下来。

想到就做,他拐进了一个不知名的胡同,找到了一个厕所。

现在是下午两点多,胡同里的厕所里面,几乎没有人。

他进厕所的时候就只有一个人,很快就出去了。

等他出去,邵承东快进快出,前后用时不到十五秒,就揣了一把现金在怀里。

他现在就是钱多,只是没有票,很多东西都买不到。

但是二手相机,胶卷,不在限制行列。

如今能买得起相机的家庭很少,胶卷大部分都是照相馆,代拍点购买,所以没有限制。

邵承东数了一遍钱,塞进裤兜,出了厕所,就直奔前门委托商店。

前门在过去住的贩夫杂卒,手艺人,下九流卖艺的居多。

这里的委托商店里面,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最多。

邵承东进门就看见了清朝时期的台灯,留声机,很受一些小资情调的人喜欢。

他们这些人也以文艺界的居多,如今的日子有多潇洒,未来就有多悲惨。

不能说他们不无辜,大部分的确需要葛敏。

人的阶级论,精英论,投降主义,都是他们这些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未来东大都快追上美国了,还有人跪着站不起来,更别提现在了。

而他们嘴上忧国忧民,却夜夜笙歌,把老百姓都当做踏脚石。

邵承东收回了放飞的思绪,把注意力放在了柜台里面的照相机上。

这家店铺有七八台相机,没有国产的,全部是进口的。

国内前年才生产出了第一台相机,如今还没有普及,如今的相机,都是进口的,而且以德国和美国货居多。

至于东瀛,他们的电子产品还要十几年才能出头。

邵承东看中了一台徕卡3b型号的135相机。“同志,能把这台相机拿出来我看看吗?”

邵承东一进门,就被店内的两个师傅看在眼中。他穿着白衬衣,高裆裤,运动鞋,衣着气度都颇为不凡。

特别是他一进门根本没有四处打量,直奔相机柜台,显然有明确的消费指向。

所以等到邵承东开口,大师傅也没有半点迟疑,直接帮他拿出了这台相机。“这是徕卡38年的产品,在二战期间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这台相机保存的不错,差不多有八成新。”

“多少钱?”

“五百二。”大师傅熟练地操作着相机,让徒弟拆了一节电池过来装上,然后开机。

邵承东有心理准备,知道如今的电子产品价格都非常昂贵,但五百二依旧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

他楞了一下问道:“这么贵,能便宜一点吗?”

“德国货就是贵,要是爱普森,两百块就能卖你,这台相机保存的好,你看……”

他操控着相机,让前面的镜头伸缩着。“这相机不仅是广角,还能自动定焦,稍微熟悉就能熟练操作。而其他相机,大部分都需要专业人士才能拍照。”

讨价还价了一番,邵承东花了四百八,买下了这台相机,同时大师傅送他两卷胶卷,两节电池,一年的保修。

邵承东摸索了一番相机功能,虽然曝光度需要人工掌握,但是有自动定焦功能,这款相机就不难操控。

邵承东只是简单摸索了一番,就把相机装进皮盒挎在胸前,准备去城墙上拍摄几张照片。

出门的时候,他看到了进门墙上挂了不少字画,这里面不乏名家名作。

邵承东站住脚步观察了一番,决定等会回去的时候再过来采购一批。

如今的京城,对他来说就是一座金矿,但更多的是情怀。

像齐白石,徐悲鸿他们的画,现在买下来,未来能值不少钱。

可要是想靠这个发财就算了,真正值钱的时候,他已经老的潇洒不动了。

何况那个时候,他也不可能缺钱。

靠古董赚钱,对现在的他根本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