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安排

“李小子,你是不是对燕王有些看法。”

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经过一系列事情的累积,他现在对李平安非常信任。

说不上是言听计从,但是李小子的话在自己这里还是很好使的。

现在听到这小子似乎对老四有点意见,朱元璋倒是十分好奇。

站在一旁的朱棣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老爹和李平安。

经过昨晚和蓝玉的彻夜长谈,他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方小……李先生在父皇心里的地位和影响。

朱棣现在十分担心,万一李平安和父皇说几句自己的不是,父皇给自己调整藩地怎么办?

北平多好玩啊!

山高皇帝远,无聊~了还能打打鞑子。

要是把自己放在江南腹地就没这-乐趣了。

“其实不止是对燕王,我对整个大明的宗室和藩王制度都不太满-意。”

李平安下意识地说道。

大明末期之所以民不聊生,宗室负担太重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原因。

可能是因为自幼孤苦无依吃尽了苦头,历朝历代帝王里,朱元璋是最重视血脉亲情的皇帝。

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舒舒服服过上好日子,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朱元璋可以说是把能考虑的都考虑到了。

不仅在身前就规定好了子女吃喝拉撒的各种规格,甚至为了避免宗室子弟见面之后论序的麻烦,连每个儿子后二十代的名字都想好了。

大家见了面只要互相报一下名字,就能知道你是哪位皇子的第几世子孙,绝对错不了。

藩王的分封,更是宗藩制度的重中之重。

按照历史上朱元璋的设计,除了太子一系外,其他儿子成年后全部让他们就蕃在外地。

能力强岁数大的就藩在长城一线,替大明抵御外敌屏蔽异族。

能力弱岁数小的就蕃在雄关大城,替天子镇守地方拱卫中枢。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后代子嗣继承爵位的问题上也做了详细的规定:

除了皇帝,宗室内部的爵位由高到低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八个等级。

每个人的爵位都由嫡长子继承,余子降级袭爵。

比如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袭爵,余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袭爵,余子封为镇国将军。

到了最后一个等级,他的后裔不分嫡庶长幼皆可袭爵奉国中尉。

亲王和郡王就不用说了。

哪怕是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这种低级宗室爵位,也由朝廷提供优厚的俸禄。

这样就保证了自己每一个子孙都能衣食无忧,安享太平。

除了这个,朱元璋还觉得自己的子孙是凤子龙孙,天家贵胄。

别说和老百姓一起干活了,就是参加科考做官都有辱身份。

所以他还特意规定,凡是宗室子弟,一律不准劳作,不准为官,除了领兵打仗镇守一方外,什么也不能干!

如果有人敢雇老朱家的人干活?

反了天了还?

抄家灭族杀无赦!

为了老朱家的子孙后代,朱元璋真是把能想到的招都想了一遍!

他觉得即便自己龙御归天,也无愧于朱家的列祖列宗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计划赶不上变化。

明太祖死后没有多久,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成为史上唯一一个逆袭成功的藩王。

为了避免其他人有样学样,朱棣第一时间解除了藩王的兵权,削减了护卫的数量。

所有就蕃塞外的亲王一律迁移到了内地,由当地官府就近监视,非有诏不得离开藩地。

一旦发现这些藩王有什么异动,当地官府可以不经禀报直接率兵发动进攻。

藩王们能做官,不能带兵,不事生产也不得交际,只能在自己王府里混吃等死。

说白了,就是把藩王们当猪养!

藩王也战战兢兢,生怕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被朝廷削藩免爵。

因为啥事也不能干,藩王们只好在王府里扎堆生孩子。

这就导致了明朝灭亡的时候,宗室子弟居然达到了百万之多。

以至于朝廷根本负担不起这些宗室子弟的俸禄。

除了亲王和郡王这些高级宗室外,大多数宗室都要紧衣缩食。

有些底层宗室,甚至因为朱元璋不允许他们打工而活活饿死。

堪称人间悲剧!

所以李平安觉得朱元璋社稷的藩王宗室制度简直就是个脑残设计。

不值一提!

嘶……

听了李平安的话,蓝玉和李善长、罗复仁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这话也是你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小旗可以说的?

朱棣更是目瞪口呆!

李先生实在是勇啊!

敢当着父皇的面诋毁宗藩制度,您真是大明第一人!

小王自愧不如!

“李小子,你有啥不满的?说出来给咱老汉听听。”

听到李平安居然瞧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朱元璋顿时不乐意了。

这个制度可是自己参考了历朝历代宗藩制度以后设计出来的,在他眼里堪称完美。

李小子居然说不行?

各何况目前自己只有三个儿子就蕃,大明的宗藩制度都没有彻底实行,你李小子就看出来了。

咱老汉看你是吹牛捏!

“呵呵!”

“既然你不服,那我就给你说一说。”

看到老朱头不服不忿的样子,李平安决定以理服人。

他对大明宗藩制度的成见大了去了。

好家伙!

每年海量的俸禄就养活了上百万头猪,坐看自家江山被流民和东虏反复折腾却无动于衷。

大明拿来养宗室的钱如果用来养兵的话,恐怕整个亚洲都是汉人的地盘了。

“没笔?”

李平安走到院前面前,突然发现自己双手空空,没有拿笔。

好在蓝玉今天机灵了一回,听到李平安的声音立即开始磨墨,然后将毛笔递给了李平安。

李平安不禁在心里感叹了一声。

要是小朱在这里就好了!

不用自己说,肯定早就把笔准备好了。

接过毛笔,李平安直接挥毫泼墨,画了一副大明北方边境的地形图。

然后按照由东到西的顺序,依次标记了开原、沈阳、广宁、大宁、青州、北平、宣府、大同、太原、平凉、西安、宁夏、甘州十三个军事重镇。

这十三个城池全部是位于长城一线,是大明抵御北元,镇压异族的前沿基地!

图一花完,朱棣就眼前一亮!

李先生居然可以这么熟练地把这些城池标出,而且地理位置丝毫不差,看来有点意思啊!

“你们看!”

“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当今陛下的用意是把诸位皇子里年长善战之人全部就蕃于这些地方,用来抵抗北元大军,镇压心怀二心的异族。”

“不过因为诸位皇子大多年幼,所以只能先安排三位年纪稍长的皇子就蕃在西安、太原和北平这三大雄城。

李平安一边说,一边在这三个地方画了个圈:“这三个地方不仅互成倚角之势,可以相互支援。”

“更关键的是,这三个城池分别是东北、正北和西北的战略要地!”

“不论鞑子从哪个方向进攻我大明,都会遭受到这三位藩王的打击。”

李平安一边说,一边又在三个军事重镇四周画了些线条,来表示它们的遮蔽范围。

其中燕王的遮蔽范围最大,从漠南草原一直辐射到了辽东一带。

“不错!不错!”

站在一旁的蓝玉不住摇头赞叹。

他是久经战事的大将,一眼就看出了李平安所说没错。

现在只要三位亲王就蕃塞外就可以将北元的攻势拦腰截断,顾头不顾尾。

要是陛下真如李小子说得那样,将这十三个军事重地全部作为亲王的藩地来屏蔽外敌。

那大明的北方边境简直是固若金汤,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

这样大明腹地的子民就能安心生产了。

朱元璋也暗自点了点头。

李小子的想法居然和自己不谋而合!

自己的确有把自己儿子分封到长城一线抵御外敌的想法。

甚至连分封的地方都差不多。

这小子是怎么猜到的?

有趣。

“这还是第一层。”

“如果我设想没错的话,陛下其实还有一个方案没有来得及实施。”

李平安看着众人说道。

什么?

还有方案没实施?

这下所有人都吃惊了!

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就蕃方案已经堪称完美,无需再做什么更改。

怎么陛下还有其他方案?

其中最吃惊的就是朱元璋本人。

咱老汉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你李小子就想到了?

你咋这么能呢?

不过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朱元璋还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显得高深莫测!

“我说李小⋯⋯李先生!”

“你说的什么方案不会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吧?”

朱棣这时候也有点服气了。

别的不说,光是刚才那一手绘制地图的功夫,就没有几个大明武将可以做到。

“你们看着。”

李平安随手又在长城下方画了一条曲线。

“这是⋯⋯秦岭和淮河?还有长江?”

朱元璋看了一下,试探这说道。

“没错!就是秦岭、淮河和长江!”

李平安一边说,一边在秦岭淮河长江一线又标注了一些城池。

“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等塞王全部入藩之后,陛下还会让一些年纪小能力差的亲王出镇秦岭淮河和长江天险,作为大明王朝最后的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出镇长城一线的塞王!他们的目的是抵御外敌!”

“第二道防线是出镇秦岭淮河长江天险的藩王,他们的目的是拱卫京师。”

“有了这两道天家宗室镇守的防线,想必陛下觉得大明可以高枕无忧矣。”

李平安指着这两道防线说道。

………

事实上,朱元璋也确实是这么想的。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死前一共有十九个儿子封王就蕃,其中有十二个儿子出镇长城九边一线,剩下的七个儿子出镇秦岭淮河长江天险。

妙啊!

妙啊!

听到李平安的建议,朱元璋顿时觉得眼前一亮!

他以前就有过这想法,只不过模模糊糊不成体系。

老二、老三和老四出镇长城一线不过是自己一个尝试。

现在经过李小子的提醒,朱元璋觉得以后自己儿子就蕃就这么办!

能力强的统兵在外抵御外地。

能力差的拱卫京师镇压不臣。

再加上皇帝自己掌握的亲军二十六卫。

我朱家天下简直就死固若金汤啊!

嗯……

暂且给李小子记下一功!

“这感情好,如果陛下以后真是这么分封的话,那我立功的机会可是多多了。”

朱棣也在一旁点头附和道。

李先生刚才说过了,只有能力强的皇子才能镇守长城一线!

自己老爹也是一脸认同的表情。

这说明李小子说到父皇的心眼里了!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我燕王朱棣是最能打的塞王?

这就说明我朱老四是老爹手下最牛逼的儿子!

既然我都这么牛逼了,那不多杀几个北元鞑子怎么能体现出我的牛逼之处?

李先生果然是个高人啊!

朱棣也在心里给李平安点了一个赞。

刚才的一肚子怨气烟消云散,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别问!

问就是我朱棣的底线就是这么灵活有弹性!

“呵呵……”

“老四啊老四!就你还想立功?”

“我劝你听你爹的话,老老实实学学怎么伺候庄稼。”

“然后等我们准备好了,一起跑路去南洋。”

“要不然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看到朱棣的尾巴都快翘上天了,李平安人冲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让朱棣冷静冷静。

“你⋯⋯”

朱棣对着李平安怒目而视。

刚才一顿冷嘲热讽,噎地自己差点背过气去。

看来我老四还是看走眼了。

李先生根本不是什么高人!

“李小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听到李平安这么说朱棣,朱元璋也有点不乐意了,护犊子的毛病立刻上来了。

就算老四再怎么混账,那毕竟也是老朱家的种!

咱老汉要打要骂随便,你李小子可不行。

“老朱头,不是我调侃你家老四,这其实一句实话。”

“这个亲王的分封就蕃制度,在当今圣上眼里可谓完美无瑕。”

“但是在继任的皇帝心中,也会这么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