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科普丛书:生物行业人员篇
- 邹云锋主编
- 8字
- 2025-03-15 03:58:39
第一章 职业人群常见生物有害因素
第一节 微生物因素
一、病毒
(一)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也称为蜱传脑炎病毒,主要引起森林脑炎,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春夏季节高发。
1.传染源
在自然界中,蜱、啮齿动物、鸟类、家畜均可携带森林脑炎病毒。
2.传播途径
蜱叮咬是森林脑炎病毒在自然界和人群中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类也可通过饮用携带森林脑炎病毒家畜生产的生乳而感染,实验室工作者和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者还可通过吸入气溶胶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人类对森林脑炎病毒普遍易感,林业地区工作人员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发热,可伴有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有心音低钝、心率变快、心电图检查异常等心肌炎表现。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昏迷、谵妄和精神错乱等神志异常症状。如脑膜受损,可表现为剧烈头痛,颞部及后枕部常见;偶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或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轻瘫。
5.预防方法
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加强灭蜱、灭鼠工作,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蜱叮咬。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主要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图1-1)。
1.传染源
传染源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然宿主。

图1-1 艾滋病
2.传播途径
主要有三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1)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摩擦所致细微破损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即可侵入机体致病。
(2)血液传播:
静脉吸毒者共同使用针具,输入含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介入手术治疗等均可导致感染。
(3)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经胎盘、产道、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等方式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3.易感人群
人群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普遍易感。男同、暗娼、输血或血液制品者、高危性行为者、吸毒者、血友病患者等为高危人群。
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尸检人员、警务人员等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艾滋病主要分为以下三期:
(1)急性期:
发热,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缺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亦有头痛、咽痛、肌肉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无症状期:
此期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
主要表现为病毒相关症状以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病毒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以及记忆力下降、精神状态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2)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①呼吸系统:人肺孢子菌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肺部结核、病毒性肺炎、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等。②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各种病毒性、细菌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③消化系统:可发生各种病毒性、细菌性食管炎、肠炎;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⑤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癣。⑥眼部:视网膜炎。⑦肿瘤:恶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
5.预防方法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不卖淫、不嫖娼,不与他人共同使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物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职业人群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预防针刺伤等锐器伤。
(三)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肝炎,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五型肝炎病毒。
1.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甲型肝炎。
(1)传染源:
传染源多为患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手、餐具、厨房用具和玩具等物品后,经口传入而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污物或污水处理的工人、食品行业人员、幼托机构人员、学校从业人员、医护人员、实验室检验人员等易发生职业暴露。
(4)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浑身无力、食欲缺乏、发热、小便颜色加深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出现黄染。
(5)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进食煮熟、蒸透的食物;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密切接触者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职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
2.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乙型肝炎(图1-2)。
(1)传染源:
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输入血液或血制品、移植手术、外科手术等;其次是母婴传播,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喂养过程中可感染新生儿;第三是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第四是医源性传播,如消毒不严格、不安全注射等。

图1-2 乙型肝炎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性滥交者、同性恋者及不安全性行为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警察等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急性肝炎常见症状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缺乏等,热退后可出现巩膜、皮肤黄染。慢性肝炎常见症状有全身不适、低热、肝区叩痛、腹胀,可见巩膜黄染、蜘蛛痣或肝掌等体征。
(5)预防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剃须刀、刮脸刀等物品;与患者接触后要及时洗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职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
3.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丙型肝炎。
(1)传染源:
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输血或血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亦可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及血液透析患者为高危人群。
(4)临床症状: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食欲缺乏、乏力、尿液变黄等症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
(5)预防方法:
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与输血;对口腔科、介入手术室、消化科等医疗科室手术器具严格消毒,加强医护人员防护。
4.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丁型肝炎。
(1)传染源:
丁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血源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常继发于乙肝病毒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与乙型肝炎相似。
(4)临床症状:
丁型肝炎患者症状与其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密切相关。如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则表现为急性丁型肝炎,其临床症状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如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则临床表现多样,有急性肝炎症状,也可表现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
(5)预防方法:
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与输血;可接种乙肝疫苗;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职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
5.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戊型肝炎。
(1)传染源:
戊型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食物污染与输血可造成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常见。
(4)临床症状:
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起病迅速,常伴有发热、乏力、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如胆汁淤积可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和肝肿大。妊娠晚期患者易发生流产,死亡率高。
(5)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四)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主要引起流行性感冒和禽流感。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三种类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图1-3)。

图1-3 流行性感冒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常用品等间接传播。
(3)职业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临床症状:
流感通常较普通感冒症状重,常见以下四种表现类型。
1)单纯型:
起病迅速,常见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胀疼痛等全身性症状,少数患者有咳嗽、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此型最为常见,一般恢复良好。
2)胃肠型:
主要出现呕吐、腹泻、腹部疼痛、食欲不佳等症状。常见于儿童群体。
3)肺炎型:
患者出现持续性高热、呼吸急促、皮肤出现青紫色、咳血、呼吸衰竭等症状。此型较为少见。
4)中毒型:
主要出现持续性高热、神志不清、谵妄、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等。此型死亡率较高。
(5)预防方法:
接种流感疫苗;加强个人身体素质锻炼,减少或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必要时,可服用抗病毒药物。
2.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在我国属于一类传染病。
(1)传染源:
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2)传播途径:
粪-水-口为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宰杀、饲养、加工、贩卖禽类,实验室研究人员,与病、死禽及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人群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4)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有体温升高、咳嗽、咳痰、咽部疼痛、鼻塞、呼吸困难、头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神志不清等。
(5)预防方法: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注意食品卫生,禽肉类应注意煮熟;保持良好的家居卫生,除菌、除尘;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增强免疫力;尽量不去人群拥挤的花鸟市场等公共场所。职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
(五)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主要引起埃博拉出血热。
1.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和被感染动物排出的排泄物以及各种渗出液体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医护人员或看护人员、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人员、热带雨林猎人等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起病迅速、全身极度乏力、体温上升、畏寒、肌肉疼痛、咽部疼痛、结膜充血。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5.预防方法
接种埃博拉疫苗;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源,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等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面屏、防护服和手套等。
(六)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主要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较严重疾病(图 1-4)。

图1-4 冠状病毒肺炎
1.传染源
冠状病毒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也可传播。
3.易感人群
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冠状病毒暴露风险高风险人群。
职业易感人群包括医护人员、病例样本采集与检测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从事冷链食品加工、运输人员;海关和市场监管系统的一线工作人员;环卫工人、保洁员、交通运输业人员、快递和外卖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是主要职业人群。
4.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无症状或表现轻微。
5.预防方法
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加强个人身体素质锻炼,减少外出、避免或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职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和面屏。
(七)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主要引起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1.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中病犬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狼和猫。而在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传染源为蝙蝠、狐、豺、狨猴、猫鼬和浣熊等野生动物。
2.传播途径
被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是大部分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被患病动物触舔黏膜、溃疡表面等感染途径比较少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毒也可通过气溶胶或呼吸道感染的特殊情况传播,但比较罕见。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狂犬病病毒研究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兽医以及因职业原因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环境的人群属于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早期可见全身不适、胃口欠佳、疲劳、头痛等非典型症状,随着病程进展,狂躁型患者可出现怕水、怕风、咽部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症状。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怕水现象,主要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动物咬伤处疼痛,继而出现肢体无力、腹部肿胀、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5.预防方法
对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可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注射狂犬病血清;伤口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
(八)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口蹄疫;属于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1.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带毒动物污染的圈舍、水源以及屠宰场所、工具等均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牛、猪、羊等家畜感染口蹄疫;也可通过受创伤的皮肤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3.职业易感人群
饲养、运输、屠宰、销售类人员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牲畜及其皮毛人员。
4.临床症状
患者体温39℃以上,面色发红,口干舌燥,唇部、口腔和四肢出现水疱,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和精神不振等症状。
5.预防方法
对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可以选用1%~2%氢氧化钠,10%石灰乳,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溶液等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毒;伤口避免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
(九)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主要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伊蚊叮咬吸血是主要传播途径,其他途径如母婴传播、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职业暴露等也可传播登革病毒。
3.职业易感人群
从事家庭内务工作、农业从业人员以及工人等是主要职业易感人群。
4.临床症状
患者起病迅速,出现发热、剧烈头痛、眼眶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登革出血热表现为四肢、腋窝、黏膜及面部出现散在出血点,融合后成瘀斑;鼻腔、牙龈、消化道等器官可见大量出血,偶见脑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初期表现为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随后出现出血现象,表现为皮肤大片紫色瘀斑,鼻腔、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大量出血,常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
5.预防方法
改善卫生环境,防蚊、灭蚊;合理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