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核病防治培训教材:防控篇
- 赵雁林 张慧主编
- 664字
- 2025-03-15 00:38:37
第一节 结核感染与发病
一个传染性肺结核患者1年内可感染10~15人,结核病的发病是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的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充分了解结核感染和发病的过程,对于明确结核发病的高危人群,准确界定干预目标人群,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人体在感染MTB后对其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种无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的持续免疫状态。
从原发感染形成时起,人体在MTB的刺激下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以T细胞为介导,以巨噬细胞为效应细胞的免疫反应。此外体液免疫可以调节细胞反应,从而参与抗结核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调控。结核病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改变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二、结核发病
人体在感染MTB后,细菌与宿主处于共存状态,宿主的免疫力与MTB的相互作用处于相对平衡,临床上并不引起发病,一旦人体某个时期因各种原因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灶内的残存MTB可以重新生长繁殖成为继发结核病的根源,在潜伏感染者中有5%~10%的人群可在其一生中任何时候发病,特别是在感染后的前两年内。
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儿和儿童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的可能性要高于成年人,并且还较成年人易于向肺以外的器官扩展。促使成人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的最主要诱因是免疫防御功能的减退,尤其是在HIV感染后。结核感染致发病、发展或呈隐匿性潜伏感染与细菌在体内的繁殖及宿主的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有关。
因此,结核感染所致发病实质上是宿主与体内结核分枝杆菌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过程的结果,从而呈现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