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浑天说和宣夜说宇宙观

(一)浑天说

“浑天”一词最早见于扬雄《法言·重黎》,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浑天说认为,天体浑圆像一个鸡蛋。张衡《浑天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也。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以用图36、图37表示浑天说。

《周髀算经》既有立表测日影法和七衡六间法的以黄道坐标为主论述,也有关于北极天中的以赤道坐标为主的论述。但“盖天说”重视黄道,浑天说重视赤道,所以浑天说多用天球赤道去解释一些天文概念,而且在视野方面还用了地平坐标系(图38)。

图36 浑天仪

图37 浑天示意图

图38 浑天说赤道坐标系示意图

可是立表测日影研究的是日地相互运动关系,所得太极图反映的是日地相互运动关系,是赤极绕着黄极旋转的,所以要明白黄道、赤道坐标系的关系如图39。

图39 黄道、赤道、地平坐标系示意图(西方上北下南图)

浑天说“天地各乘气而立”的观点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反映,《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述如下。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述如下。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这种日月星辰“列应天”的思想和地球被“大气举之”的思想应是宣夜说宇宙观和浑天说宇宙观。

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如蛋黄浮在其中,日月五星附丽于天球上运行。张衡《浑天仪图注》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里黄。”即认为天像鸡蛋壳,地像蛋黄。

《说文解字》说:方,併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汸,方或从水。方,不是方正的方,从坤阴坤水,即汸。形容大地浮在水中。属于浑天说。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说:“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扬雄是在和《问天》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灵宪》)。金祖孟认为《尧典》含有浑天宇宙观(图40)。

图40 《尧典》浑天宇宙观示意图(金祖孟)

按照盖天、浑天的体系,日月星辰都有一个依靠,或附在天盖上,随天盖一起运动;或附缀在鸡蛋壳式的天球上,跟着天球东升西落。而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它的进一步发展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的。这种十分令人惊异的思想,竟和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1.天、地、人三才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度,指周天365.25度。气数,指二十四节气、一年划分六气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载如下。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王冰注:“气之初,天用事,天用事,则地气上腾于太虚之内。气之中,地气主之,地气主,则天气下降于有质之中。”经言“天气”为“中气”,如冬至、大寒之类;“地气”为“初气”,如立春、惊蛰之类。(图41)

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从天地初、中升降来看,冬至、大寒都属于月中气,非月节气,所以初之气不会始于月中气大寒,当始于月节气立春。

图41 二十四节气节、中示意图

太阳回归年以冬至开始,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冬至最寒冷,而一阳来复,但此时的阳气尚弱要潜藏,渐渐积蓄到45日后的立春阳气才能微上,阴气微下。所以,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动,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从太阳回归年天地气相差“三十度而有奇”看,冬至后30.437 5日至丑时大寒为“初”气从天降于地称“地气”,从大寒到雨水的30.437 5日为“中”气从地升于天称“天气”,但在大寒“地气”之始来复一阳尚潜藏不出,故不得为阴阳合历年之始,只有到了寅时立春时阳气微上才是一年春之始。从地道来说,地道始于大寒而阳气潜藏,到大寒后45日的惊蛰地中阳气才渐渐升起,已经属于二之气少阴君火主时了,才能开始播种。故《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所谓“地理之应六节气位”是讲地道六节,“显明”指日出天地阳气升明,二之气少阴君火之位,顺时针旋转,三之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是阳明燥金,六之气——终之气是太阳寒水,初之气是厥阴风木。天道阳气渐升是冬至后45日前后的初之气厥阴风木,地道阳气渐升是大寒后45日前后的二之气少阴君火。

2.历法三才点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是冬至,冬至后30日是大寒,冬至45日后是立春,即古人所谓“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之说,乃历法三才始点也。天道最寒时在冬至,地道最寒时在大寒,天道阳气微上于立春,地道阳气微上于惊蛰矣。

太阳回归运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即天体日地相互运动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知识,所以,冬至、大寒、立春三点就是历法的核心基数。

这个历法三才是以天体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的冬至点为始点,然后定大寒、立春的,故称冬至为岁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记载如下。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耎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二阳”者阳明肺,“一阴”者厥阴肝,“二阳一阴”指阳明、厥阴主左右阴阳升降及金木生成之终始。“三阳”者太阳心,“三阳一阴”指厥阴肝和太阳心主春夏阳仪系统。“二阴”者少阴肾,“二阴二阳”指阳明肺和少阴肾主秋冬阴仪系统,故言“病在肺”或“病在肾”。“一阳”者少阳三焦,“少阳属肾”,故言“病出于肾”。“一阴一阳”指厥阴肝和少阳三焦胆主春生之气,厥阴从中气少阳从左升,若少阳阳衰,则阴气盛而上凌心,并且脾胃湿盛下流于下焦肾,阳不生阴不长而“喉咽干燥”。“三阴”者太阴脾,“二阳三阴”指阳明从中气太阴由阴仪从右而降至肾,太阴谓“至阴”,少阴也谓“至阴”,故云“至阴皆在”。这里言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从标本中气说的,首重从本的少阳太阴两经,其次言从中气的“二阳一阴”厥阴、阳明主左右阴阳升降及金木生成之终始。再言“一阴一阳”的厥阴从中气少阳由左而升阳,“二阳三阴”的阳明从中气太阴由右而降,乃主左右阴阳升降之道路。后言“一阴一阳”“三阳一阴”春夏肝心阳仪系统主左阳升,“二阳三阴”“二阴二阳”秋冬肺肾阴仪系统主右阴降。最后总结得出四季之“岁首”当起于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的冬天的“冬至”,而始出于“孟春”,故云:“皆归出春”。

(二)宣夜说

宣夜说最早文献见于蔡邕“朔方上书”,其文载于《后汉书》,刘昭注解如下。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如下。

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经文认为,大地在太虚之中由气凭托,日月五星七政围绕大地做周天运动,而导致阴阳刚柔之化、昼夜寒暑之变,从而生化万物。这就是宣夜宇宙观(图42,图43)。

图42 大气举之图

图43 宣夜宇宙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