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帝内经》建立的公理——观察制度和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说:“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高士宗注:“上古树八尺之臬,参日影之斜正长短,以定四时,故愿得受树天之度,以定四时之阴阳,即以四时阴阳,合之星辰日月,分别明辨,以彰玑衡之经术。”)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逸周书》《左传·文公二年》,明堂以明诸侯之尊卑,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史载周公在洛邑曾建造过明堂,谓“周公卜洛”。卜,乃立杆测影之象形字,加以测量日影长短的圭为卦。《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依据“盖天说”宇宙观建造,一般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皇帝按十二月分居十二堂来施政(如图5所示)。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如下。

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

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太庙。

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

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

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

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

中央土位……天子居太庙太室。

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

仲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太庙。

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

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

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太庙。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

图5 明堂结构示意图

《礼记·月令》记述一年十二月每月的天文、历象、气候、物候之变化,并根据天人相应之理,发布政令,注意有关人们衣、食、住、行和农事及容易发生的疾病,这正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有关五运六气的内容。《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都有记载。

按天时顺四时施政是中国古代制定的公理,《尚书·尧典》记述如下。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种按时“敬授人时”而作的制度就是“明堂制”,周代的“明堂制”是沿袭其前的“敬授人时”而作的制度。《黄帝内经素问》有按《四气调神大论》之作,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若反之,则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