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腹部超声检查指南
-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编著
- 5字
- 2025-03-15 02:45:39
第一章 肝脏
第一节 概述
一、解剖概要
肝脏位于右上腹季肋部。第一肝门结构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三支肝静脉汇合处为第二肝门;第三肝门为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小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根据肝脏血管和韧带进行解剖学分区,目前统一采用Couinaud肝脏八段分区法(表1-1-1)。
表1-1-1 肝脏分段和解剖学标志

续表

二、肝脏超声检查内容
1.肝脏位置、大小、形态和比例。
2.肝脏实质 ①回声水平及特征。②有无占位性病变及病变的位置和大小。病变与周围肝组织的界限是否清晰,有无包膜和包膜的完整性,内部回声水平,有无液化、钙化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查病变的血流情况和血供来源。
3.肝内血管 血管走行、内径、血流速度、方向、频谱,血管腔内有无病变及有无异常交通支。
4.肝内外胆道系统 胆管走行、内径、管壁结构和腔内回声。
5.肝门部淋巴结 淋巴结有无肿大、淋巴结数目和回声。
三、超声仪器调节方法
1.超声探头
常用凸阵探头,频率3.0~5.5MHz。儿童或者病变部位较浅的患者可选用儿童专用探头或高频线阵探头。
2.仪器调节
(1)二维灰阶超声检查:
选择预设的腹部检查条件。通过调节图像增益、动态范围、时间增益补偿、深度、焦点数量及焦点位置等,获得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同时无伪像的肝脏灰阶图像。要求有效图像占画面的2/3以上,肝实质回声中等、前场和后场回声均匀一致,肝静脉、门静脉、胆管及胆囊管壁清晰,腔内为无回声。
(2)多普勒检查:
CDFI取样框应小于有效画面的1/3,彩色增益放在最敏感位置。频谱多普勒血流检查量程为10~20cm/s,可根据不同的检查目标调节,以达到既能敏感显示血流又不出现彩色外溢的目的。
(3)弹性超声检查:
空腹8~10h,应在超声造影之前进行。患者取平卧位,右臂抬高置于头上,在二维超声全面扫查肝脏的基础上,选择仪器预设的弹性检查条件,根据检查目的确定弹性检查区域的位置,弥漫性肝病检查常在S5及S6段进行,占位性病变以二维显示最清晰且不受心跳影响的部位为佳。检查时,探头垂直于体表,病灶与邻近肝实质在二维声像图上清晰显示,避开血管和钙化区域,让患者平静呼吸时屏住呼吸(非用力屏气),启动弹性成像,取样框用系统默认最大值(约4cm×3cm)。当弹性图像稳定5~6帧时,冻结图像并存储测量。测量ROI直径10~20mm,避开钙化及液化区域,存储并记录杨氏模量最大值(SWE_max)、最小值(SWE_min)、平均值(SWE_mean)及离散度(SWE_SD)。上述过程重复3~5次取平均值。弹性检查时稍用力压迫体表,有助于更佳质量图像的获取。
(4)超声造影检查:
在全面完成二维超声检查后,确定造影观察切面,调节超声造影条件,一般聚焦点选在观察病变的底部,调节背景亮度至刚刚显示膈肌和肝包膜轮廓为好。造影剂经上肢静脉团注,注射针口径≥20G。每次注射造影剂1.5~2.4ml,随后立即用5ml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启动录像连续记录90s动态图像,继续间断观察至6min。检查结束后保留静脉通路30min左右。
四、扫查方法与基本切面
1.患者体位
检查时最常采用仰卧位,必要时配合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或半卧位检查。
2.常用基本切面
①剑突下横切面。②剑突下纵切面。③肋下纵切面。④肋间斜切面。⑤肋缘下斜切面。
3.扫查步骤
通常从肝左叶开始依次扫查(表1-1-2):
表1-1-2 肝脏扫查顺序和观察内容

4.图像存储基本要求
(1)CDFI:
①肝左叶和门静脉矢状部图像(图1-1-1)。②第一肝门灰阶及CDFI图像(包括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长轴)(图1-1-2)。③门静脉右支与胆囊图像(图1-1-3)。④第二肝门的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图像(图1-1-4)。⑤肝右叶与右侧肾脏图像。⑥肝脏病变不同切面的灰阶图像。⑦病变CDFI血流图像,必要时留存频谱多普勒图像。

图1-1-1 门静脉矢状部灰阶超声图像

图1-1-2 第一肝门结构灰阶及CDFI图像

图1-1-3 门静脉右支与胆囊灰阶超声图像

图1-1-4 第二肝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灰阶超声图像
(2)弹性超声:
病变最大切面弹性超声图像。
(3)超声造影:
病变最大切面超声造影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
五、肝脏测量
1.肝右叶最大斜径(表1-1-3)
表1-1-3 肝脏测量参考值

(1)测量切面:
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最大斜切面(图1-1-5)。
(2)测量部位:
将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包膜处,测量最大垂直距离。

图1-1-5 肝右叶最大斜径测量
2.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表1-1-3)
(1)测量切面:
通过腹主动脉显示肝左叶矢状切面。
(2)测量部位:
前后径测量时将测量点置于肝左叶前、后缘包膜处(包括尾状叶),测量最大垂直距离。上下径测量时将测量点置于左叶上、下包膜处(图1-1-6)。

图1-1-6 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