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太师董卓,其心难测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111字
- 2025-03-25 18:00:14
董璜当即领命而去。他担任侍中,出入中朝很方便。
董卓把帛书放到案上,和刘艾叹道:“关东叛军诸部,俱是不堪一击,早晚必破袁绍、袁术。惟孙坚部曲精锐,有些难缠。”
“昔年孤西征边章、韩遂,张温统兵为后继,孙坚为其参军,竟馋孤于张温,欲斩孤以彰军威,实为可恨。”
“再者,他为长沙太守,弃郡北上,擅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等,又自为豫州刺史,简直视朝廷法度于无物。此人不死,孤不得安,长史可有计较?”
连这位太师都无能为力,刘艾能有什么办法?
他思索了好一会,才回复董卓道:
“孙坚出身低微,素无士望,能驱使豫州郡兵,乃是借了袁氏之名;辎重军粮,也仰仗袁术供给,自身并无所据。待到袁术成擒,其势力自然消散。”
“如太师所言,孙坚曾擅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等,则睿、咨所征辟的州郡属吏,无不与其有弑主之仇,南阳郡、乃至整个荆州都不会接纳他。”
“只要袁术一灭,孙坚不仅无法在南阳待下去,想要通过荆州北部,回到长沙本郡,亦是寸步难行。”
董卓随意的点了点头。
这是正确的废话,他岂不知道灭了袁术,孙坚就是无根之木?
但现在连身为袁术之将的孙坚,他都没有办法打发掉,又怎么去消灭袁术呢?
堂中的气氛微滞,刘艾只能以它事开解,徐徐慰劳其心,直到董璜返回。
他并未带来董卓要的策书、印绶等,而是向董卓禀报道:
“回仲父,尚书选部郎赵戬不肯用印!”
“王司徒何在?竟不能管束么?”
“司徒、尚书令王公引蔡公前往面见天子,不在台中;尚书仆射士孙瑞一再劝说赵戬,却无法让他改变主意,小子只能空手而回。”
“哈哈!一个个的,都在矫情造作,拿朝廷大事给自己邀取名誉!”
董卓气急而笑,大声呵斥董璜,“你的禁军呢?除了恐吓孩童,还能做点正事否?”
董璜等的就是这句话,否则可不好在王允的尚书台撒野:“唯!小子这就去把赵戬拿来!”
他向董卓拱了拱手,快步离开。
董卓沉吟着,忽然想起一件事情:“长史可记得,上个月底,司徒曾来书报孤,说袁绍上表朝廷,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
“此事有之,”刘艾道,“太师的意思是?”
“这不是很明显么?”董卓忽然笑道,“袁术已表孙坚为豫州刺史,领豫州郡兵,此事关东皆知;前时孙坚败我部将胡轸、吕布,想来为袁术邀得了一些名声。”
“袁绍为叛军之盟主,岂容袁术越到前头?故而也表自家部将为豫州刺史,和袁术、孙坚抗争……孤料这二袁之间,嫌隙已生矣!”
刘艾闻言,也反应了过来,进一步向董卓分析道:
“属下听说,袁绍在河内屯兵甚众,其所领的渤海一郡,粮草已不敷使用,须仰仗于冀州刺史韩馥。其争夺豫州,莫非也有获取粮草养兵的用意?”
“再者,豫州为汝南袁氏本州,门生、亲戚最多。二袁争立刺史,亦是在争夺家族之内的主导,此等嫡庶之争,几乎没有和缓的可能。”
“关东、河北叛军,以二袁为首。如此二袁敌对,则叛军必然分裂,属下为太师贺!”
董卓闻言,心中更是畅快:“哈哈,长史言之有理!昔日孤尽诛袁氏在京者,长史曾有谏言,今日且看如何?”
刘艾心中微叹。哪怕到现在,他都不觉得董卓诛杀袁氏是对的。
毕竟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连董卓及其先父也包括在其中。诛杀袁氏之后,董卓既失了身为门生故吏的道义,也绝了袁氏门生投靠的可能,乃至人心不附,几乎天下皆反。
可他也不得不承认,正是杀了袁氏满门,如今二袁才会争夺家族之内的主导权。
否则的话,无论是太傅袁隗,还是下一代的袁氏嫡长、时任太仆袁基,但凡有一人在,袁氏的主导权都不会有任何争端。
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向董卓请教道:“太师的意思,是同意袁绍所请的豫州刺史人选么?”
“岂能如此,”董卓一哂,“让袁绍小儿牵着孤的鼻子走吗?”
“那太师的意思?”
“豫州刺史可以给他麾下,让他和袁术、孙坚去争夺豫州,但不能是他上表提出的人……长史可有什么建议人选?”
刘艾略一思索,向董卓拱手道:“属下确有一人。只是,要先请太师勿要怪罪。”
“且言之,孤不怪罪就是。”董卓哈哈一笑,心情颇为不错。
“这会稽周氏,属下略知一二。其名声最著者,有丹阳太守周昕,为孝桓帝时太傅陈蕃的门生。中平四年太尉张温罢,司徒崔烈转为太尉,辟周昕为太尉掾,其后累官至丹阳太守。”
董卓明白了。张温、崔烈,这两个都是他痛恨的人,难怪刘艾要告罪在前。
“属下与崔烈同乡,颇有交往,亦得结识周昕。其家中有二弟,一为袁绍所表之周昂,一为周喁。想袁绍表周昂为豫州刺史者,必以其兄周昕执掌丹阳,为天下强兵所出,可引以为强援。”
“如今太师只需以其弟周喁相代,则袁绍的谋划仍可施行,势必欣然领命。而太师也不必受制于袁绍,反可令其受制于太师。”
“善!就依长史所举。”董卓爽快的同意。
两人议定此事,董璜也正好返回。
他已经换上了盔甲,领着数名甲士,押着尚书选部郎赵戬到了堂外的庭前,躬身向董卓复命。
董卓离案而起,抽出案边的长剑,踱步到赵戬身前喝问道:“你便是赵戬?”
赵戬拱手施礼道:“正是下臣,见过太师。”
“孤且问你,为何不肯在策书上用印?”
“非下臣不肯,乃是有悖于朝廷制度,”赵戬的态度不卑不亢,“弘农杨懿、安定胡种,察其出身经历,皆无出掌司隶大州的资格。”
此言一出,身后的相国长史刘艾,已经替他捏了把汗。
虽然他知道,太师董卓这会心情甚是不错,可这赵戬如此忤逆太师,耽误的又是毕圭苑驻军的大事,谁知道太师会不会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