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知行合一,初心不移
- 新青年百年奋楫正当时
- 陈宝剑主编
- 3176字
- 2025-03-24 18:18:34
唐林昊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1936年,历经艰险,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终于达到陕北,这里的一切于他而言陌生而新奇,这位记者的名字叫埃德加·斯诺。他在这里参与和观察着红军官兵们的生活,并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日后影响深远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斯诺曾说,毛泽东的叙述,已经超越“个人历史”的范畴,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场伟大的运动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起着主要作用,但你却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他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记录者的客观表述了。而这个记录者所关心的,是作为历史的人类集体命运的转变。
斯诺所说的,也正是我阅读毛主席传记时的感受,除了反映传主毛主席的个性外,每一版的毛主席传记也都是党史的重要材料。
中学时学到《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后,我对这位写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充满敬意与好奇,于是便开始读毛主席的传记,那也是我第一次读《西行漫记》。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毛主席超前的思考与正确的决策,在革命时期,谁说得正确,大家就听谁的,每一次的决策都关乎党的存亡,而毛主席在重大关头总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为大家指明道路。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与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抗下,对于红军往哪里走、中国将何去何从之类事关党和国家生死的终极命题,毛主席总能思考出对的道路和策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那时我深感敬佩却又感到困惑,为什么毛主席总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大学时,我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阅读,于是有了寻找答案的念头。此外,我刚刚开始了新的生活,对自己的当下与未来也充满了疑惑,不知道道路在哪里。我重读了《西行漫记》,又读了其他几个版本的毛主席传记,包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版本与罗斯·特里尔版本等。那时我才开始了解到他青年时期的故事,与我想象的不一样,原来彼时彼刻的毛主席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两样,充满理想,却又十分迷茫。
1912年,快20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在好几所学校报了名,有商校、警察学校,甚至还有学习制造肥皂的学校。那时候的他,不必说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的大命题了,甚至连自己以后要做什么都没想明白。只不过,和现在很多人迷茫时就靠着电影、游戏等打发时间不一样,那时的毛泽东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但却清楚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退学后的毛泽东寄居于湘乡会馆,每天都去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自修计划。他读得最多的书有两类,一类是中国的历史书,还有一类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学,这两种书恰是最引人深思的。那看似陈旧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背后,其实是风云变幻历史中英杰们的经历、斗争和策略。透过历史,可以去推测他们在不同境遇面前的所思所想。而哲学伦理学,为毛泽东日后接受、思考与改进辩证唯物论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为他日后斗争中准确把握形势、做出正确决策等提供了力量,是为“知”。
另一方面,青年时的毛泽东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搞调查。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就利用暑假的时间,和萧子升徒步走遍湖南的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地,行程900多里,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这为他日后养成调查研究的实干作风做了铺垫,也就是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来他所著的《寻乌调查》全部内容都来自他在寻乌县做的一次调查所获取的一手信息,细节翔实到让人震撼。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用品每样都单独列条,种类、价格、店铺全都细致标注。这8万字,没有一句废话,全是干货。每一次调查是对调查地区的详细掌握,为他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是为“行”。
日后毛主席知行合一的辩证唯物观便离不开青年时期的沉淀。
从大一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我就一直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磨炼自己、寻找初心。
《毛泽东选集》一直放在我的枕边,尤其是第一卷,我前后读了五六遍。《矛盾论》《实践论》每一次读都有新体会,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更新了我的认知。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时时以客观存在更新自己的认知已经成为我的思考方式。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简史》《复兴之路》《邓小平时代》以及其他历史哲学类书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后来我光荣入党,每次开会分享感想时,我都会积极发言并与其他同志讨论,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我也积极参与调查,2017年参与乡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实地考察比课堂理论知识更为有趣、多元,而这些真实的细节正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2018年暑假,我跟随乔家君教授参与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河南调查组工作,并在信阳、周口等地区的贫困县进行了调研。正是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不易,也为党和国家实现全面脱贫的决心深深感动。在扶贫干部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无声而又沉甸甸的,是为我的“行”与“思”。
我记得在平舆县脱贫评估的一次调研中,一位家中刚脱贫的妇女提起村里一位姓张的干部对自己家中的帮助时,讲到动情处竟潸然泪下。那是在2017年,这位干部刚刚从县里调过来,话不多,看着也木讷。那时女主人的房子是危房,家里小孩也面临着上大学的费用问题,虽然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生活费仍然是问题。这位干部过来后,到这一户走访了好几次,了解具体情况,想要帮他们解决问题。可是女主人家看他年纪轻又不善言辞,心里起了嘀咕:“凭木讷的他,能把问题解决吗?跟他谈话,许是白白浪费打工挣钱的时间吧。”这样,女主人不指望他能帮自己解决问题,还因为他来得多,开始不耐烦起来。他们并不配合工作,态度也不友好。直到有一天,天下着大雨,女主人回家后发现这位干部已经在家门口等候多时,浑身湿漉漉的,手里却拿着干燥的包裹。看到女主人回来,干部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张图纸以及几千元的现金。干部解释道:“这些是房子改建的图纸和孩子上学用的生活费,图纸给你看看,应该没啥问题,东东(女主人儿子)生活费不知道够不够。”说完后他憨笑着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回到村委会,我跟这位年轻干部聊起这件事。他有点不好意思,又是憨笑着挠挠头说,当时这一户家里条件太差了,不想让他们多等,自己当时拿到钱和图纸后不想耽搁一分钟,哪里顾得上下雨,只想赶紧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群众满意了,后来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干部就觉得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听到他的描述,身边的其他同学和我感慨万千。我最为感动的地方不在于他做的事情本身,而是像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的那种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外人听来动容的扎根群众事迹,于他们而言是生活的常态,他们觉得这些是作为党员、作为扶贫干部应该做到的。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这些小事共同铸就了全面脱贫的丰功伟绩。
我从这群扶贫干部的眼睛里看到了炽热的光芒,那是自我们党成立之初便传承下来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当年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呼喊“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与人民高喊的“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遥相呼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历史场面。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在每一个时期中,都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身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感到很骄傲。
党的光辉历史是在传承与实践中不断弘扬的,青年毛泽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实事求是,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以知行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和不变的初心迎接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适逢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青年党员必须扛起肩上责任,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