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前诗歌概述
1.先秦的《诗经》与楚辞
中国诗歌的伟大开端,就是先秦时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犹如两条大河,灌溉着后世文学的广袤原野;中国文学中后来的诗、词、散曲、散文、辞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受到这两条大河的浸润和沾溉。
首先,我们将从时代、地域、作者和内容等方面,将《诗经》和楚辞简略地对比分析一下。
(1)从时代方面看
《诗经》和楚辞,是中华文明第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第一个历史时期包括夏、商、周。夏(约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分西周(约前1046—前771)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战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前221—前206)。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伟大的开篇,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记住这一伟大的开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诗歌,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这四五百年间产生的。而楚辞则是以战国时期的屈原为主要作家。屈原(约前340—前278)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战国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百家争鸣,处士横议,与春秋一起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成果最辉煌的时代。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思想,除了佛教是从域外传来的外(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白马驮着佛经来到洛阳——“白马驮经”),其他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等,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和奠定基础的。
《诗经》和楚辞,是我们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的两座高峰。这两座高峰,从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这之间大约相隔三百年。这三百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低谷;而这三百年,恰好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先秦散文。
(2)从地域方面看
《诗经》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诗经》一共有305篇,《国风》是160篇,《大雅》《小雅》是105篇,《颂》是40篇。文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这个“国”是什么国?是诸侯国,一共是15个,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域。而楚辞则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楚地主要包括今天湖南、湖北以及江苏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域。
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地势的一个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边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2020年12月8日公布的最新高度是8848.86米。珠穆朗玛峰下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再下来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再下来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再下来是一系列平原和丘陵,再往下则是蔚蓝的海洋。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像一个伟岸的英雄,昂着高贵的头颅,8848.86米——全世界最高的头颅,身后倚靠着高高的“世界屋脊”,身前则敞开宽阔的胸怀,面对着广阔浩瀚的海洋。
这样一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主要河流,自古以来都是从西向东流。汉代一首古诗《长歌行》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从空间上说,中华大地上的主要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是指时间上的河流。我们说人生是一条最特殊的河,这条河是一维的,单向的,不会拐弯,更不会倒着流,而是一直向前流去。人生本是单行道,生命之河不倒流;所以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珍惜青春,珍视光阴,及时奋发,有所作为。
中华大地上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北方的黄河,中间的长江,南方的珠江。这三条大河,一起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诗经》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提供了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它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发源,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流入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长江全长约6300公里,长江比黄河长800多公里。
(3)从作者方面看
《诗经》以民歌为主,它基本上是集体歌唱,具体作者是谁,已经很难考证;而楚辞毫无疑问是屈原等诗人独立歌唱的。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楚辞,是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飞跃。
(4)从题材内容方面看
《诗经》的题材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反映内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反映内部世界,指的是描写人内在的情感,主要是男女爱情。打开《诗经》,第一篇便是《周南·关雎》,其第一章曰:
这真是千古绝唱,只要人类存在,这就是最伟大的诗篇。马克思说人类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一种是人本身的生产。如果没有物质生产,人的生命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人本身的生产,我们人类就不能生生不息,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了。此外,还有《邶风·静女》《卫风·伯兮》《郑风·褰裳》《郑风·出其东门》《秦风·蒹葭》等,都是热烈美好的男女情歌。
所谓外部世界,主要指人以外的山川自然、风俗民情、战争徭役、劳动生活、社会苦难等,这类诗歌的创作精神主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如《周南·芣苢》《召南·小星》《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秦风·无衣》等。如《魏风·伐檀》的第一章写道:
诗中对劳而不获、获而不劳,多劳反而少获、多获反而少劳这样一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如《秦风·无衣》的第一章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达了同仇敌忾、从容赴边、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5)屈原与楚辞
楚辞中最重要的作者,就是伟大诗人屈原。楚辞中最伟大的政治抒情诗,就是《离骚》。
屈原是楚国王室的同姓贵族,楚怀王时曾经担任左徒之职。左徒,相当于左丞相,主管外交事务。屈原对内追求美政,重民施德,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不听,赴秦后“竟死于秦”。后令尹子兰等人“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最后,在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感到楚国大势已去,“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以身殉国。
屈原的诗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25篇,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屈原所作的有22篇,包括《离骚》(1篇)、《九歌》(11篇)、《天问》(1篇)、《九章》(9篇)。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最恢宏瑰丽的、最伟大的政治抒情诗,一共372句,2490多个字,震古烁今,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离骚》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因矢志不渝、高洁自守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纠结和愤懑;重在实写,充满了家国情怀。后半部分则主要是将炽热的情感化为超现实的想象,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入地的求索精神,主要是虚写,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最后,屈原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算了吧,国家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啊,我又何必怀恋故国故都呢?这是愤激之辞。既然无法实现我心目中的美政,我只能跟着彭咸去了。彭咸,相传为殷时的贤大夫,劝谏其君王而君王不听,遂投水而死。屈原表示自己也要追随彭咸而去。最后,他果然是这样做的,怀石自沉,殉国而死。
屈原精神主要有三点:一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这是屈原留给我们最伟大的精神遗产!热爱家乡的情感,是热爱祖国的情感的基础;而热爱祖国的情感,则是热爱家乡的情感的升华。在这方面,屈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二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屈原《离骚》中有句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追求我心目中认为美好的东西,纵然九死也绝不后悔。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实现某一个宏伟的理想,就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认准目标、百折不挠、上下求索、锲而不舍、九死不悔的精神。
三是自我修养,一尘不染。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示内心高洁纯净,一尘不染。《离骚》中又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民生就是人生。屈原“言人生各随气习,有所好乐,或邪或正,或清或浊,种种不同。而我独好修洁以为常,虽以此获罪于世,至于屠戮支解,终不惩创而悔改也”(朱熹《楚辞集注》)。屈原另有一首诗《橘颂》,歌颂了一种“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精神,表现了一种独立的人格美。人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独立不迁”的另一方面是“廓其无求”“秉德无私”。襟怀开阔,没有私求;秉德崇高,光风霁月。无欲则刚,无私则无畏,只有做到“廓其无求”,才能坚持“独立不迁”的人格。
屈原因为独立不迁,不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贵族们向楚怀王、顷襄王进谗言。顷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再度流放。后来屈原来到汨罗江边,形容枯槁,面目憔悴,最后怀石投江。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人们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从四面八方拼命划船去救他。此事最早见于隋唐之际的虞世南所编类书《北堂书钞》,该书卷一百三十七引东晋人葛洪《抱朴子》佚文云:“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这就是今天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没有能把屈原救上来,老百姓很悲痛,便随手摘下河边芦苇上的叶子,包上米麦、豆子等,扎好后抛到河里,祷告道:河里的鱼啊,虾啊,不要吃我们伟大诗人的遗体,我们送东西给你们吃。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一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祖国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屈原去世以后,人们在纪念屈原的文章中说:屈原投江自沉,唯其一死,使得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不死也!——唯其一死,永不死也;唯其一死,永远不死!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一代一代中国人心中的伟大诗人!屈原其诗,与日月同辉;屈原其人,与山河共存!
2.汉代的乐府诗与汉末建安诗
秦朝以后是汉朝,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前206—公元23)因为建都于西京长安,所以称为“西汉”。东汉(25—220)因为建都于东京洛阳,所以称为“东汉”。两汉四百二十多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汉朝与当时地跨欧亚非的古罗马帝国东西并立,各自创建了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汉帝国大大拓展了以往的版图,通过丝绸之路,打开了与西方欧洲文明和印度文明交流的新局面。思想上崇尚儒道又兼容并包,展示了一种博大宏阔、进取自信的时代风貌。汉朝与四百年后拉开壮丽帷幕的唐朝,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前后辉映的两个最鼎盛的封建王朝。
汉代文章的成就,第一是汉赋,第二是汉代散文。汉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汉代的散文,代表作家有司马迁、班固等。清人左宗棠曾题对联于卧龙岗诸葛草庐曰:“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鲁迅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放在一起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寥寂,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就诗歌方面讲,汉代有汉乐府诗,还有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我们先讲一下汉乐府诗。
(1)汉乐府诗
“乐府”原指采集民歌和管理音乐的机构,后由官署的名称演变为所采集的诗歌的名称,还成了记录和收集这些诗歌的总集名称(《乐府诗集》)和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古辞大约有四十多首,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内容上也跟《诗经》相同,大致分为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两大类。
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代表作如《上邪》《有所思》等,我们在“唐人爱情诗”那一讲中再赏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如《东门行》。诗曰:
这首诗截取主人公决意铤而走险的片段,突然发端,经过其与妻子一个回合的矛盾冲突,戛然而止,以后事情的发展和结局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补充。这首诗篇幅虽然十分短小,但思想上光芒四射,给人以一种如同电焊之光不能逼视之感。全诗主要通过主人公夫妻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深化重大的社会主题。形式上长短句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从一字句到七字句,徐疾相继,顿挫分明。既增强了所叙故事的节奏,又切合人物的内心活动,字里行间激荡着诗中主人公,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一股愤慨激切之情,深化了主题。读者受到此情绪的强烈感染,真切地感受到一颗反抗压迫的心在怦怦跳动。
(2)东汉文人《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诗歌,在诗的形式上有一个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原始歌谣的句式以二言为主,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到《诗经》时代,基本上以四言为主,如《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到了战国时的楚辞,诗句突破了四言格局,出现了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诗,如《离骚》杂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可以说是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杂言体。到了汉乐府,则以五言句式为主,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都是五言句式。到了东汉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则全部是整齐的五言句式,五言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一种成熟的五言诗,奠定了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长于抒情,成就很高;在思想内容上,则比较复杂。由于东汉后期处于大动乱前夕,社会矛盾尖锐,所以除了传统的游子思妇、相思离别的感怀外,有的诗歌充满了惶恐不安的忧虑和人生苦短的感伤,以及及时行乐的消极心理。如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其中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但也有希望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物质质量和精神质量——的积极因素,这也是应该稍加肯定的。
(3)汉末建安诗
如前所说,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屈原,一直到公元200年左右的建安时期(196—220)的“三曹”,这之间的五百多年,文人创作不繁荣,没有出现杰出的诗人,也没有产生多少优秀的诗歌。但建安这二十多年中,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主要是“三曹七子”。“三曹”即:父曹操,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的提法,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这一批杰出的诗人,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主要讲一下“三曹”。
①曹操(155—220)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有文才,又有武略;唐代诗人张说《邺都引》中的两句诗对他精彩地概括道:“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曹操统一北方,抑制豪强,大兴屯田,实行军垦;政治上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以为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文学家。毛泽东曾经说过: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曹操的诗歌中,反映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有《蒿里行》,诗的最后六句乃汉末实录,表达了对战乱中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诗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抒发理想抱负的有代表作《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最后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求贤若渴的周公自喻,表达了广揽贤才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
另外还有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名篇《步出夏门行》,其第一章《观沧海》诗曰:
此乃千古咏海名篇。开头八句都是实写大海。诗人登上了高高的碣石山,得以眺望苍茫的大海,海水是何等的浩瀚平满。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大海里涌起了滔天洪波,掀起了万丈狂澜。此时,诗人头脑里联想的大门被打开,写下了千古咏海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出于大海之中、又落在大海之中,仿佛一天也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灿烂的星星和银河,浮沉和倒映在大海里。写出了大海那样一种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壮阔气势!人在大海面前一站,心胸会顿时开阔起来,灵魂会为之净化,境界会为之提升;人生观、物质观和宇宙观也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培养我们自己和孩子大气的襟怀。我曾经撰写过一副对联曰:“大气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
②曹丕(187—226)
曹操一去世,曹丕便代汉而立,建立了魏王朝,做了七年魏文帝。曹丕的文治武功不如乃父,胸襟气度也不如乃父,文学才华更不如乃父,但他在文学史上有两个“第一”传世,此生亦无愧矣!一是他创作的《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二是他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典论·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抬高文章的社会地位,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千载之下,令人惊警!
③曹植(192—232)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保存诗歌数量最多、最负盛名的作家,存诗约八十首,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曹操在世时很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所以曹植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活。前期颇有功名事业心,有积极进取精神。在《赠白马王彪》中有句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白马篇》中说:“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其为国赴死的豪迈英雄之气,震撼千秋。
曹丕称帝后,曹植则备受迫害和压抑,境况愈下。据《世说新语·文学》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来这首七步诗,大约在北宋时期被人精简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佳。
曹植的代表作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清人沈德潜评曰:“是游侠,亦是仁人。语悲而音爽。”(《古诗源》)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诗人。《蒙求集注》中载李瀚言曰:“谢灵运尝云:‘天下才有一石(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曹植才高八斗,可惜四十一岁就在情感压抑中过早地熄灭了生命的火焰,诚可谓“千古文章未尽才”也。
3.陶渊明与六朝诗
汉之后,魏、蜀、吴三国(220—280)鼎立。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后三国归晋,晋分西晋、东晋。西晋(265—317)五十年,建都洛阳;东晋(317—420)一百年,建都建康。然后是南北朝,北朝(386—581)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420—589)先后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是建都在金陵(今南京)。加上前面的东吴、东晋,这一时期前后在金陵建都的共六个朝代,所以称这段历史时期为“六朝”。南北朝之后是隋朝。隋朝581年就在北方夺取政权了,此后在南方的陈朝又苟延残喘了八年,到589年,隋朝统一了天下。
隋朝很短暂,618年灭亡。然后是唐朝,618年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是汉朝,于公元220年随着曹操的去世而无可奈何花落去,落下了它壮丽的帷幕;后面又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是唐朝,公元618年拉开了它灿烂的帷幕。这之间相隔约四百年,这是汉和唐两个政治高峰之间的一个低谷。但这四百年是非常重要的四百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此时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都取得了灿烂的成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前面讲过的曹魏诗坛上“三曹七子”外,正始文坛上还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之后的西晋文坛上有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郭璞等诗人。陆机有古代重要文学论著《文赋》,潘岳诗歌有代表作《悼亡诗三首》,左思则写有使洛阳为之纸贵的《三都赋》和为后世咏史诗奠定基础的《咏史八首》等。而到了南朝,则有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七言诗,沈约、谢朓的永明体诗和融合南北文风的北朝庾信诗,这些我们都不细讲了,下面只简要地讲一下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于公元420年灭亡后,陶渊明还活了七年,活在刘宋王朝。我们中国正史一共有二十四史,其中《晋书》卷九十四中、《南史》卷七十五中、《宋书》卷九十三中,都有陶渊明本传;一人入三史,多么了不起啊!读者诸君,让我们共勉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一人入一史。陶渊明二十九岁之前,主要是读书。这个时期的散文《五柳先生传》,是他写的自传,很重要。自传中,陶渊明表明自己“不慕荣利”,“性嗜酒”。家境贫寒,“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然安贫乐道,“好读书”。读书用“不求甚解”法,不钻到字句训诂等牛角尖里,而是抓住大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年轻时有济世安邦的理想。其《杂诗十二首》其五中有句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自己说因为喜欢喝酒,做官有公田,公田可以种秫,秫可以酿酒,有酒可喝,所以便出来做官。可是做官不自由,而他喜欢客观的大自然,更喜欢主观精神上的自然,自然而然,不受束缚。所以在做彭泽县令时,有一天上级督邮来视察工作,手下人让他赶紧穿好官服、戴好官帽前往迎接。陶渊明喟然长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而去。“五斗米”者,犹生计也;我哪能为了物质上的理由,而低下自己精神上高贵的头!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影响深远!
陶渊明挂冠而去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一直在田园中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终老。他以满腔的热情来描绘和歌颂田园的美好,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描写诗人回到大自然中的田园,心情愉快,直吐胸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韵意愿,本性是喜爱大自然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投身官场误入尘世的罗网很长时间,犹如那羁囚在笼中里的鸟儿,怀恋以前自由自在的山林;犹如被捕捉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原有的那可以畅游的河川。接下来写田园的生活,诸如开荒南野,方宅草屋;榆树柳树的浓荫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一排排罗列在堂前;狗在深巷之中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庭户里没有尘世琐务,静室充满了闲情逸致。最后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说在官场的樊笼里待久了,现在终于返回到自然而然、自在自得的自由状态之中。这首诗首尾照应,结构井然,内容丰富,取景典型,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第一个以满腔热情来描绘和歌颂田园的美好,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了一个描写田园生活的广阔天地,还把最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写到诗中,热情地加以讴歌。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开此先河,功德无量。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陶渊明之后中国伟大的诗人,没有一个不受陶渊明影响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辛弃疾六百多首词中,据统计有五六十首写到陶渊明;特别是《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词,坦言自己读渊明的诗不能放下手。其下片曰:“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热情地称赞陶诗没有一个字“不清真”;如果当时的豪门大族“王谢诸郎”还在的话,连柴桑的“陌上尘”也不如。最喜欢陶渊明的是最有才华的诗人苏东坡(1037—1101)。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晚年更是把陶渊明的一百二十多首诗差不多和了一遍,创作了《和陶诗》一百零九首。他最喜欢陶渊明真率自然的性情。在《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苏东坡热情称赞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奠定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基础。笔者多年来在对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国很多题材的诗歌,比如说像山水诗、友情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咏物诗、闺怨宫怨诗、爱情诗等,都是到了唐朝,唐朝诗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才华,将其写到顶峰。可唯独田园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一下子把田园诗写上了顶峰。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世亦无人与之匹敌,后世更很难有人超步。唐宋元明清所有诗人的田园诗成就,都没有超过陶渊明的,可以说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金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曾放声高歌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天成,不事雕琢,毫无粉饰,具有质朴淳厚的自然美质,诚万古常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