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当代自撰文学现象研究
- 杨国政
- 1252字
- 2025-03-28 18:27:21
七、虚与实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学进入了“怀疑的时代”之后,一些写作探索不仅使小说的根本要素,如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等受到质疑和解构,而且文类间的边界不断受到冲击、突破。在小说写作方面,真实的元素大量涌入虚构的故事中。 1964年阿拉贡将“真话假说” ( mentir-vrai)作为他的一个短篇小说的标题,以“假话”即虚构的方式言说他的身世、童年和时代的真相。在传记类写作方面则是大量虚构素材和手段突兀地闯入纪实叙事中。萨特将他的福楼拜传记《家里的白痴》称作“真实的小说”( roman vrai)1,他还渴望写一部“真实的虚构或虚构的真实” ( fiction vraie— ou vérité fictive)2来说出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自我书写领域,自70年代以来,不仅自传的相对固定的范式被打破,而且最为显著的变化则是自传不断向虚构领域拓展其边界,以至于文类界限日益模糊化以及文类相互越界的趋势愈演愈烈。实与虚不是水乳交融,而是共生叠加。费德曼指出:“许多当代作家使用他们的生活素材来创造虚构,但是同时,他们借助于讽刺、反思、作者的介入、离题以及故意的自相矛盾,来破坏这些生活素材的可信性。由此,他们模糊了事实与虚构、过去与现在及将来的界限。”3如果说在虚构写作中取材,甚至掺入真实的素材是自然而然的现象,那么在自传写作中故意加入虚构内容则不免令人难以接受。
单从书名来看,传统自传的标题较为直白,多含有“忏悔录”“回忆录”“生活史”“童年”,甚至“自传”等自传性标识,几乎表明了它的契约类型和文类归属。而当代自撰的标题更加具有个性和诗意,几乎与小说标题无异,读者从书名中无从看出它是自传还是虚构。如罗伯-格里耶的《重现的镜子》 《昂热丽克或迷醉》 ( Angélique ou l’enchantement)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 ( Les Derniers jours de Corinthe) ,德洛姆的《沙漏的叫喊》( Le Cri du Sablier ) ,杜勃罗夫斯基的《儿子》 《一生一瞬》 ( La Vie l’ instant)等。在契约类型上,自撰作者声称所写的是“小说” ,以混淆视听,例如巴尔特在其《自述》开头的说明中称:“所有这些应被视为出自一个小说人物之口。”伊夫·纳瓦尔( Yves Navarre)为其自传定名为《传记》(Biographie) ,而副标题为“小说” 。罗伯-格里耶将其回忆三部曲定名为“戏说”。索莱尔斯将其自传定名为《一部真正的小说——回忆录》。不仅个人经历和体验成为自撰写作的源泉和素材,而且小说写作的文体自由为自我书写提供了灵活的工具。当代自撰的一大特点便是真实与虚构混杂,这里我们所说的混杂不是指即使是最为真诚的自传也不可避免、不由自主地包含想象和不忠,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将记忆与想象、回忆与遗忘、事实与幻想加以融合和糅合,以此制造矛盾和越界。
传统自传的作者一般是在政治、宗教、艺术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共人物,读者在阅读其自传之前对其所参与的公共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读者在核实验证真实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当代自撰作者不仅没有传统自传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而且所写的内容更具私密性,读者难以从外部验证真伪,这比区分自传体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成分更加困难,作者也拥有了更大的虚构空间。
1 Jean-Paul Sartre, Situations, X, Gallimard, 1976, p. 94.
2 Ibid. , p. 148.
3 Raymond Federman,«Federman sur Federman», in Surfiction, traduit de l’américain par Nicole Mallet, Le mot et le reste, 2006, p.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