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13年》:北大梦 创新之梦
- 北大新闻网评论精选(2013—2022)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陈云超主编
- 1963字
- 2025-03-24 16:04:40
陈云超
对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对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说,创新则是其生命力所在。一部北大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常为新”的精神,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创新的精神在北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前,北大师生正在“圆梦北大、筑梦中华”,北大梦的实质内涵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纵观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很难找到固定的模式,每个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校情,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换句话说,创建一流大学之路贵在创新。因此,创建一流大学的北大梦,就是创新之梦。
创新要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一所学校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前提和关键在于是否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发展战略,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集中体现着高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进学科的建设发展,是实现“北大梦”需要解决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百年校庆以来,北大进一步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学科品质不断提升,一大批学科保持国内领先,若干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北大的综合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缺少顶尖学科和重大创新成果。“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刻,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任何一流大学都有若干学科是一流的,任何一流大学不一定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此刻,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如何完善综合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育新兴学科,着力开展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是什么?制约相关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关键环节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密围绕“北大特色”“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三大领域,努力构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原创性成果和实质性突破,以重点学科的突破带动学科质量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
创新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实现“北大梦”的过程,从内涵上而言,就是指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创“一流”的过程。换句话说,实现“北大梦”需要全体北大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将创新真正融入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每个北大人的具体工作当中。要充分尊重教师队伍、后勤保障队伍、管理队伍和全体学生等每个群体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北大人都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干好事情的新路子、推进工作的好方法。领导干部把握上情、了解下情,不断探索如何“围绕创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创建”,不断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其个性和特色是什么”,是创新;教师善于总结、勤于提炼,不断思考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是创新;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如何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如何成长为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是创新;后勤人员善于学习,勇于借鉴,思考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也是创新。如果说每个北大人都是创新的“发光源”,那么每个北大人都将创新之光汇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的创新合力将能够融化任何一块坚硬的“岩石”。
创新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土壤。环境氛围,尤其是“软”环境对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首先,要创新引才用才的体制机制。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拔尖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顶尖人才、拔尖人才是跨国界地流动着的,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并探索建立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新型人事制度,营造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创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要结合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学科的特点,着力构建有利于引导创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以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最后,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要发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倡导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在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探索研究,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创新潜质。
创新,既可大处着眼,也可小处着手。只要每一位北大人都坚持不懈地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创新之花”,创新的力量就一定能在师生中生长、在院系里勃发、在燕园内汇聚!让我们用创新托起我们心中的“北大梦”。
(本文发表于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