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 田洪鋆
- 2681字
- 2025-03-28 17:03:05
序: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思考有规,落笔有矩!
论文写作的过程十之八九都是不顺畅的,对于初级写作者更是如此。要么是写不出,要么就是写不好。造成写作者写作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类特别显著又特别容易被忽视。其一是写作者的写作素养不够。有些写作者自身的写作基础(素养)存在一定欠缺,包括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在缺乏这两项基本素养的情况下硬要从事论文写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其二是过程管理得不够。有些写作者虽然自身写作素养可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但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一个漫长且极具挑战性的链条化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写作者像管理一个大型项目一样制订计划、管理过程以及把控节奏。写作者若是缺乏对此的认识,或者是缺乏规划和控制能力、再或者是缺乏意志力和执行力,没有进行写作计划的制订、过程的管理以及节奏的控制,便会出现漏掉某些关键环节或者在某些写作环节上质量不达标,抑或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等节奏控制不佳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后续写不下去或者写出来的论文质量不高。
对于第一个方面——写作者的写作素养,写一篇论文,在理论方面要求写作者必须掌握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所有过往文献都了如指掌;在思维方面要求写作者必须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对于论证的要求,对于论证,写作者要深入细致地掌握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的能力。
然而,目前关于论文写作的指导并没有让写作者去反思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论证能力。首先,关于理论基础,我们有很多写作者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得不系统,还有一些专业不连续(比如跨专业读研、读博)的写作者其实是缺乏专业知识(主要指通过教材学习到的知识)的,他们没有补足专业知识就匆忙开始写作。同时,我们对于那些专业知识没有问题的写作者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主要指通过阅读专业文献学习到的理论)能力的建议也只是很粗放地要求他们看书,至于为什么读、读什么书以及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写作提供支撑,写作者是不知道的。其次,关于思维或者论证方面的训练就更少了,目前中国的大学没有普遍建立起通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逻辑学不但枯燥、脱离实际生活,而且也只针对少数专业开设。这就使得大部分写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逻辑训练,相应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写作者和高等教育都需要反思,我们应当在写作者的写作素养方面做一些基本的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阻力。
在写作素养包含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中,思维能力又是本书更为关注的内容。理论素养是写作者通过漫长的专业学习、专业阅读逐渐积累的,属于专业培养范畴,作为通识论文写作指导用书,有时候在这方面只能进行方法论的指导。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思维能力是所有写作者能够进行沟通的“通用语言”,是一切讨论的基础。如果说同一专业的学者之间尚可以就专业内容进行交流(其实底层也是逻辑),那么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进行交流的底层逻辑只能是思维(因为不同专业人士缺乏能够互相交流的专业知识基础),具体到本书的内容就是逻辑或者论证。[1]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缺乏逻辑(或者论证,或者思维)作为支撑,很多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中国的论文写作指导长时间关注理论素养部分,而对逻辑(或者论证,或者思维)缺乏关注,或者说并不懂逻辑在其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实际上,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很多耳熟能详但又令写作者很困惑的术语,比如理论基础、问题意识、文献综述、述评结合……都可以从逻辑的角度进行阐述,只是目前我们的理论界还没能从逻辑的角度揭示论文的本质,进而引发了目前论文指导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书则要做这样的尝试——在专业之外揭示论文写作的本质,也即逻辑这种通用的语言在写作中是怎样的一套体系,从而使师生有共同交流的逻辑基础,避免师生在逻辑缺失的情况下进行无效的指导和交流。
对于第二个方面——写作的过程管理,我们需要认识到,初级写作者对于充满挑战性的、完整的写作过程是缺乏管理能力的。他们不熟悉写作的流程、步骤、每个环节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应当分配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方面的训练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也是缺失的,这就导致有些写作者虽然基本素质很好,但是因缺乏对写作的管理意识、管理能力最终导致论文撰写失败或者写作过程不顺畅。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提示我们关注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在全国的高校中,每年都会有一些博士生放弃博士学位,放弃继续做博士论文。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客观因素;有些人是因为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博士论文写作项目,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有些人虽然有思路但又缺乏行动力和意志力,导致迟迟没有开始或者开始后又不能持续推进,也不愿意推进,进而导致写作过程荒废。这也是我们主张要对论文写作进行过程管理的原因之一。
本书的写作就是要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本书会详细介绍写作者自身的积累和准备对于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详细拆解理论基础和思维(落到具体环节是分析论证和评论论证)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互动情况,帮助写作者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思维素养。另一方面,本书根据论文写作的规律将论文写作的过程拆分成几个步骤,详细描述每个步骤对于论文写作的意义和功能、每个步骤应该达到的标准和程度、每个步骤应当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写作者实现对写作全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对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最终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本书的特色在于,关注到了理论与论证之间的互动及其对论文写作的重要影响。鉴于以往的写作指导类书籍普遍缺乏对论证角度和深度的关注,本书将系统呈现理论和论证在每个写作环节中的表现,换句话说,本书是一本试图揭示写作最底层的逻辑、思维本质的写作书籍。此外,本书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论文写作流程、评价指标以及时间分配方案帮助写作者驾驭论文写作,并辅助以打卡制度督促写作者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名字虽为《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但这“100天”是指在写作者自身的写作基础(素养)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从开启写作流程(一般是指文献检索)时开始起算。如果写作者在基础知识上还存在欠缺(比如基础知识不牢靠或者跨专业的同学),那么写作者恐怕还不能开始写作,需要补齐自己欠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每位写作者的实际情况、预计撰写内容的多寡,这“100天”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应该说这“100天”是撰写一篇1万~2万字的期刊论文的期限,如果你撰写的是博士论文或其他体量比较大的论文,恐怕还要在相应的环节上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最后,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获得一种全新的写作体验,写作顺利,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