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增订版序

在港中大增订版序中,我交代了此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其中有这么一段:“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论五四这样兼及历史与现实的话题,我不仅需要撰写多次获奖且有英译本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也不惮超越专业视野,追求具有某种内在精神力量的论述。这也是我之所以偏爱眼前这册不怎么专业、近乎‘有我之学’的小书的缘故。”

作为我的“五四研究”三书之一,此书的优势与缺憾都很明显。文章长短不一,且有重复之处,但“能有若干专业发现、三两篇好文章,或十句八句精彩的话被记忆下来,乃至传播开去”,这点我很自信。

不按写作顺序,选择《为何不断与五四对话》作为开篇,那是因此文最能体现作者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该文初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同期还有一组围绕《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展开的文章,包括欧阳哲生的《新世纪五四话语的演进》、杨联芬的《思想操练与五四遗产》、贺桂梅的《以五四为磨砺之石,探寻知识主体的位置》、孔庆东的《五四与二马——读陈平原〈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杨早的《第三个“五四”:“新文化”怎样流播?》、程凯的《重返“危机时代”—— 一种通向五四的路径》、张丽华的《五四:一个尚未闭合的文本》、季剑青的《激活历史的方法——读〈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以及袁一丹的《绣花针与狼牙棒》。这些文章,乃一次学术对话的结晶。

2018年5月25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主办了“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学术论坛。这也是北京大学为纪念五四百年举行的首场学术活动。我应邀做了题为《为何必须不断地与五四对话》的主旨发言,除了上述文章作者,发言的还有吴晓东、解志熙、王风等教授。2018年6月30日的《北京青年报》,曾以《对话“五四”:理解历史与关怀时代——陈平原新书研讨:思想操练的迫切 压在纸背的心情》(李浴洋)为题,对此次活动做了长篇报道。其中论坛召集人吴晓东教授称:“‘五四’是一个被逐渐讲述出来的‘故事’,而陈平原正是当代最主要的讲述者之一”;其“五四故事”有三大特征:“长时段的历史视野”“现实感与介入性”“大局观念”。所谓“大局观念”,指的是“不再将‘五四’与‘传统’简单对立,而是借鉴传统中国的文化资源深化了对于‘五四’的理解,同时把思想、学术、文化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为全面地把握了现代中国转型的丰富面向与内在机制”。

撇开若干溢美之词,此次论坛的问题意识很明显,那就是:我们今天有无需要/能力/机缘与日渐隐入历史深处的五四展开深入细致的学术及思想对话。参加论坛的每位学者,其实都有自己的五四观,只不过借新书出版的机缘,阐发各自的政治、文化、学术立场。这也正是我所说的五四作为论题的重要性,即用来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

我对本书的自信,不在某些具体结论,而在论述姿态——包括立场、热情、诚意与技巧,相信能激活不少有趣的话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仍坚持初版序言的说法:“如此单刀直入,若能勾起读者对五四的兴致,进而阅读、思考与争辩,则本书‘功莫大焉’。”

2023年2月25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