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曲线变速

前文提及的时间变调,无论是慢镜头,还是快镜头,其变速都是匀速的。图1-5反映了影视片段经过匀变速后的时间重映射,我们要先看懂速度直线与角度或斜率的对应关系,才能理解曲线变速中的时间重映射。直线x与横轴的角度是45度,斜率是1.00,其速度值是100%,也就是原速。直线y在直线x的下方,与横轴的角度是30度,斜率是0.57,其速度值是原速的57%,这时的片段就是慢镜头了。直线 z 在直线 x的上方,与横轴的角度是60度,斜率是1.73,其速度值是原速的173%,这时的片段就是快镜头了。直线α与直线 x 的方向相反,与横轴的角度是135度,斜率是-1.00,其速度值是-100%,也就是原速倒放。

对序列上的视频片段进行匀变速,只要不是原速正放,都会使视频片段在序列中的时间映射关系发生变化。假如让片段播放速度变慢,帧速率就会变小,理论上视频片段在序列中的持续时间就会变长。如果允许波纹编辑,整个序列的时长就会增加,或者覆盖后面的视频片段。如果不允许波纹编辑,就需要裁剪超出原时长的部分,以保持后面片段与时间对应关系的一致性。假如加快片段播放速度,帧速率就会变大,理论上视频片段在序列中的持续时间就会变短。如果允许波纹编辑,后面的片段就会整体前移,整个序列的时长也会随之变短。如果不允许波纹编辑,画面中就会出现黑场。

图1-5 片段匀变速的时间重映射

如果剪辑师不想裁剪片段,也不想序列出现黑场,就需要用到曲线变速。曲线变速可以使视频片段的帧速率发生变化,时而快,时而慢,在波纹编辑被禁用时,就可以避免裁剪超长片段的余量,或者片段余量不足时产生黑场。曲线变速还可以使画面产生更加明显的张弛节奏变化,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比如一场足球比赛的直播中需要插播回放刚刚的进球,此时可以用动画镜头分隔实时场景和回放场景,以免观众混淆和误判。这段动画镜头可以这样设计:足球从画左以极快的速度入画,速度越来越慢;飞到屏幕中央后停顿一下,以让观众看清足球上的赛事标识;然后再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画右,直至出画。这段动画模仿的就是接球和传球的动作,采用符合填充(或称适配填充)的直线变速是无法实现的,而采用曲线变速就可以。

曲线变速是通过曲线上的关键帧和斜率来控制视频片段的播放速度的。如图1-6,速度窗口的曲线上多出了6个关键帧,每个关键帧都对应一个速度值。速度窗口横轴表示相对时间,纵轴表示实际速度。关键帧1的速度值为0%,关键帧6的速度值为50%,中间4个关键帧的速度值分别为57%、100%、225% 和100%。我们可以将时间轴上竖线代表的播放头移动到任意时点,点击工具栏上三角形图标的按钮添加关键帧,关键帧就被加到速度曲线上;然后沿纵轴方向拖动关键帧,就可以设定该时点的播放速度。当然,还可以将关键帧切换成贝塞尔曲线模式,通过拖拽贝塞尔手柄,就能改变速度曲线的曲率。只要相邻的关键帧的速度值不同,播放速度就会产生相对的快慢变化,这就实现了视频片段的曲线变速以及时间重映射。

在图1-6的位置窗口中没有关键帧,用速度曲线的斜率来反映速度的实时变化。位置窗口的横轴是相对时间,纵轴是实际时间。前文介绍直线变速时说过,视频片段原速的角度是45度,斜率是1。对于位置窗口任意时点的曲线,当其切线与横轴的角度小于45度,也就是斜率小于1时,就是速度减慢;当其切线与横轴的角度大于45度,也就是斜率大于1时,就是速度加快。当速度曲线不是左低右高的上翘状态,而是左高右低的下垂状态时,就是倒放。在135度线上方是加速倒放,在135度线下方是减速倒放。这样我们就能读懂速度曲线的含义了。在非线编辑软件中,如果视频片段经过变速:直线变速的片段名称后面就会有速度百分比(或实际帧速率),倒放的百分比前面会多一个负号,以示区分;曲线变速的片段名称后面有的没有速度百分比,只显示“可变”,有的显示三个百分比,对应着前、中、后三个关键帧速度的百分比值。

图1-6 片段曲线变速的时间重映射

剪辑必须了解的概念

1 徐泓编著:《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9—70页。

2 同上书,第70页。

3 〔美〕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王南楠、曹越:《深度介入的“直接电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导演创作谈》,《电影评介》2020年第22期,第5—6页。

4 剪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长度的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用单位时间内镜头数量的多少来表示。

5 〔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6 影片原名为Shanghai Vice。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西方社会希望更多地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同年,英国导演菲尔・阿格兰拍摄了一系列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纪录片。导演将其剪辑成7集5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于1999年在英国的电视台播放。10年之后的2007年,导演又将其重新剪辑成一部100分钟的纪录片,片名改为Love and Death in Shanghai 。该片的中文名有多个,如《逝——上海的爱与死》《逝——上海冬夜的爱与死》《上海,1997年的冬天》等。

7 徐泓编著:《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收藏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

8 郑洞天、谢小晶主编:《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9 参见《地球脉动》第九集《多样浅海》,2014年10月7日,https://tv.cctv.cn/2014/10/07/VIDE1414468103987946.shtml?spm=C55924871 139.PKgX4CXWWE68.0.0,2023年3月15日访问。

10 参见《地球脉动》第七集《辽阔平原》,2014年10月5日,https://tv.cctv.cn/2014/10/05/VIDE1414468104851998.shtml?spm=C55924871 139.PKgX4CXWWE68.0.0,2023年5月15日访问。

11 参见《地球脉动》第七集《辽阔平原》,2014年10月5日,https://tv.cctv.cn/2014/10/05/VIDE1414468104851998.shtml?spm=C55924871 139.PKgX4CXWWE68.0.0,2023年5月15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