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王之师”张良

  • 风流秦汉
  • 顺衍
  • 3599字
  • 2025-03-12 16:03:25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与萧何和韩信并列。他多次协助刘邦度过危难,被誉为“帝王之师”。司马迁曾以为张良一定是个魁梧的伟丈夫,但当他看到张良的画像时,惊讶地发现张良的容貌竟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司马迁为何会有这种印象?这可能与张良的早年经历密切相关。

张良在年轻时曾为“太公望”的门下弟子,学习过许多兵法谋略。而且,在投身刘邦阵营之前,张良曾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砺。无论从他儒雅的气质,还是从他深沉的智慧来看,张良的外貌和气质可能与常人所想的“英勇将军”形象有所不同。这种偏差,恐怕正源于他不同于传统英雄的风貌。

张良的崛起之路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韩国(今河南郏县)。他的家族曾是韩国的高官,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苤相。但在张良年轻时,韩国被秦国灭亡,成为秦的颍川郡。虽然家族失势,但张良依然拥有大量财富和奴仆,依旧保有一颗复仇的心。

张良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他曾策划刺杀秦始皇。那是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东巡至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西南的博浪沙时,突然有一把大铁锤从旁边飞来,险些砸中秦始皇。幸好铁锤只砸中了副车,秦始皇侥幸未死。尽管秦始皇震怒,展开了全国搜捕,但刺客始终未被抓获,张良成功逃脱。

这起刺杀事件背后,正是张良的精心策划。为了报国仇,他找来一名力大无穷的壮汉,铸造了一把重达120斤的铁锤,准备在秦始皇东巡时将其暗杀。然而,张良未能如愿,刺杀未遂后,他逃亡至下邳。

逃亡过程中,张良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一次,张良在桥上散步时遇见一位老人,老人不小心掉了鞋子,要求张良替他捡起并穿上。张良毫无怨言地照办了。老人走远后又回头对他说:“你是个有教养的孩子,五天后早晨来这里见我。”

五天后,张良如约而至,但老人早已等在那里,批评他不守时。张良再次答应五天后再来,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比老人迟到。最终,张良半夜就提前去等,终于赶在老人之前。老人高兴地递给他一编竹简,并告诉他,这本书将教你如何成为帝王的辅佐之臣。那本书正是《太公兵法》。

张良从此专心研读兵法,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张良也开始聚集起义力量。在路遇刘邦时,张良与刘邦一见如故,成为刘邦的谋臣,并常常采纳他的计策。

张良的兵法智慧逐渐展现出来,刘邦对他极为器重。虽然张良将兵法传授给其他人,却常常无人能够领悟其中精髓。这让张良更加坚定了与刘邦同行的决心,最终他从一个义士少年,成长为一位为刘邦出谋划策的王者导师。

智助刘邦巧脱险

秦末,群雄逐鹿,刘邦兵力不强,名声也不显赫,甚至没有固定的地盘。然而,他能与项羽争夺天下,关键在于他在关中之战中的表现,而张良的智谋功不可没。

项梁支持楚怀王时,听从张良建议,立韩王公子韩成,并任命张良为料玉的司徒。后来,韩成依靠刘邦的兵力,占据了韩地的数十座城池。于是,刘邦西进时,便留下韩成守阳翟,带上了张良。

刘邦率军行进,严明的军纪确保了顺利进入武关,但在绕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遇到了秦军阻挡。刘邦原计划强攻,但张良献计说,了解秦将出身屠户,容易被小利打动。张良一方面在山上插满旗帜,制造虚假兵力的假象,另一方面派人带着贵重财物去收买秦将。最终,秦将同意与刘邦联手,向西进攻咸阳。

此时,张良再度献策,提醒刘邦,若士兵不服从,叛变风险极高,最好趁敌人松懈时发动突然袭击。刘邦采纳了建议,一举成功,抢先于项羽,兵临咸阳,接收秦王子婴投降。根据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该封为关中王。

此时的刘邦被秦宫的珍宝、美丽的女子迷住,甚至不听樊哙的劝告,想要入住秦宫享乐。张良再度劝诫他:“你来到这里,是为了替天下除去暴政,而非享乐。如果也像秦王一样沉迷奢华,那就助纣为虐。”最终,刘邦驻军霸上,并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

项羽随后进入关中,驻军鸿门,依仗四十万大军,要一举歼灭刘邦的十万兵马。张良的至交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当时掌握军政大权。项伯连夜赶到刘邦营中,暗中劝张良逃走,以免丧命。

张良拒绝逃跑,并向刘邦汇报了情况,提出了缓兵之计。他把项伯请来,与刘邦会面,并同项伯拉近关系,表露自己入关后并无野心,完全是等待项王的到来。项伯答应帮助刘邦,劝项羽暂时不要急于发动攻击。

第二天的鸿门宴上,当项羽的谋士范增派项庄舞剑,试图刺杀刘邦时,项伯挺身而出,拔剑护卫刘邦,避免了这场刺杀。鸿门宴最终变成了一场虚惊,张良的智谋使刘邦顺利脱险。

项羽在违背楚怀王约定后,擅自分封十八个王,并将刘邦迁至巴蜀。这是一个偏远的地区,张良再次运筹帷幄,将刘邦赠送给他的两千两黄金、二斗珠玉,转交给项伯,请他在项羽面前说情。最终,刘邦如愿得到了汉中,这片土地富饶,增强了刘邦的实力。

助刘邦成就霸业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项羽因韩王成将张良留给刘邦入关,而未准他归国,因此张良随韩王成回彭城。不久,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便从小道逃回汉王身边。汉王封他为成信侯,并随军东征楚军。

在汉军中,张良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正确使用人才方面,贡献巨大。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56万大军攻打彭城,但遭到项羽3万精兵的反击,汉军全线崩溃。刘邦在溃退过程中对左右说:“我情愿将关东地区让给别人,只要此人能与我共建功业。”

张良立刻推荐了三位将领:一是与项羽有隔阂的九江王英布,可以策动其反楚;二是反抗楚军的彭越,可以联合对抗;三是韩信,认为他是唯一能独当一面的汉将。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最终采取了正面坚守、韩信与英布南北夹击、彭越背后骚扰的战略,成功打败楚军。

韩信平定齐地后,要求封为假齐王,刘邦大为震怒。是张良和陈平劝谏刘邦,最终将韩信封为真齐王,这才坚定了韩信辅佐刘邦的决心。

此时,刘邦追击项羽时,韩信和彭越迟迟未能到达会合,导致汉军再次遭遇失败。张良分析后告诉刘邦,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明确封地,心里不安。于是,刘邦下令将陈以东到海的地方封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封给彭越。果然,韩信和彭越很快前来会师,并最终助刘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当汉王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忧心忡忡。他与谋士郦食其商议削弱楚国的办法。郦食其提出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封赏六国的后代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刘邦马上决定执行,甚至已经刻好印章。

张良回到宫中得知后,急忙赶来劝谏。他向刘邦分析,商汤和周武王当年天下未分,封建六国王室是为了展示宽宏大度。而此时,刘邦尚未完全消灭项羽,若恢复六国后代,必定导致豪杰各自回国,再无力量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刘邦听后,立即下令销毁印章,避免了这一战略失误。

楚汉和议后,项羽领军东返,刘邦准备回关中。张良劝告刘邦:“我们已占优势,诸侯纷纷倒向我们,楚军疲惫、粮食短缺,这是灭楚的最佳时机。若轻易放过,等于是养虎自遗患。”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带领汉军追击项羽,最终取得了天下统一的胜利。

汉初安定的关键人物

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他多次出谋划策,帮助安定新建立的王朝。初时,汉高祖刘邦封了一些大功臣,但由于大多数人功劳显赫,彼此争功,刘邦一时难以决定封赏。众将军常聚在一起议论,汉高祖好奇问张良:“他们在讨论什么?”

张良答道:“他们在密谋造反。”

张良分析道,自刘邦称帝以来,封赏的多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亲信,而惩罚的多是他以前的敌人。许多将领既怕自己无法分得封地,又担心过去的过失被追究,心生不安,便集结在一起策划反叛。

刘邦听后十分焦虑,张良建议他立即封赏一个大家都知道是他所痛恨的人,以平息众将的疑虑。于是,刘邦当即大摆酒宴,封了雍齿为侯。雍齿曾多次侮辱刘邦,但因战功突出未被杀掉。宴会上的将领们看到雍齿获封,都感到安心,纷纷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西汉建国初期,刘邦暂时以洛阳为都城。由于他的身边多为关东人,他们主张定都洛阳。然而,娄敬则建议定都关中,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国家稳定。刘邦认为此言有理,便请张良指点。

张良分析道,虽然洛阳地势险要,但其周围土地狭窄、贫瘠,且四面受敌,难以作为长期的军事重镇。关中地形优越,南有巴蜀富饶资源,北可养兵马,四面得天独厚。张良认为,定都关中,既可以防守四方,又可以通过黄河和渭水进行物资运输,既有战略优势,又能有效控制各地。最终,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决定将都城迁至关中。

尽管张良体弱多病,且习道不食谷物,但他从未忽视国家政事。在汉高祖刘邦打算废除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时,张良为吕后出主意,建议她请来商山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辅佐太子。商山四皓是当时声望极高的隐士,辅佐太子后,刘盈的地位更加稳固,避免了宫廷内斗,国家也因此得以安定。这一决策,有助于缓解汉朝初期的政治动荡。

此外,张良在汉高祖的两次亲征中,平定了陈稀、英布等叛乱,也屡次献策,确保了战争的胜利,为稳定西汉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长期战乱后,汉朝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张良的智谋和策略帮助刘邦稳固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的恢复与安定。

张良于公元前189年病逝,但他对西汉王朝的贡献,尤其在初期的安定和建设上,堪称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