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殿中尚书独孤尼身上还带着些许酒味,拓跋濬闻到后微微皱眉。

“侯尼须,往后还是少饮些酒吧。”

“臣知矣。”

独孤尼嘿嘿一笑,然后应道。

这位老臣,也是拥立拓跋濬登基的第一人。宗爱杀拓跋余后,便询问独孤尼意见,究竟立何人为帝。

独孤尼直接对宗爱道,请立世嫡皇孙。

当然,宗爱没有同意。

当年拓跋濬的父亲景穆太子,就是被宗爱陷害,被太武帝拓跋焘所恶,最后郁郁寡终。

关于景穆太子的死,朝臣们也心中存疑。景穆太子身强力壮,怎会年纪轻轻就无疾而终,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景穆太子是被人谋害的。

所以在拓跋焘表现出怀念太子的时候,宗爱心中惊惧,直接杀害了拓跋焘,才立了拓跋余为帝。

听到独孤尼的建议后,他直接反对道:“君大痴人!皇孙若立,岂忘正平时事乎?”

独孤尼就问宗爱,那你要立谁?

宗爱回答说,从先帝诸子中寻找贤良。

独孤尼也不惯着他,直接找了当时的殿中尚书源贺、陆丽、长孙渴侯等人,陆丽骑马抱着拓跋濬进城,长孙渴侯和源贺等人带兵,独孤尼就到处奔走声讨宗爱。

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宗爱和小黄门贾周被杀,拓跋濬登基。

拓跋濬多次想要重用这位老臣,这位老臣有能力,为官清慎,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贪杯成瘾,时常因为酗酒而误事,有时为了喝酒,连事也不想做。

拓跋濬劝了几句,也不知他听没听进去,暂时也只好由他去罢。

毕竟当务之急还是眼下的大事。

高允这些日子也在忙于此,今日来时,拓跋濬能明显感觉到他有些疲惫。

在拓跋濬将冯珙调查出来的东西慢慢道来时,独孤尼的脸色也逐渐严肃了起来。

高允往日里的波澜不惊也被打破了。

“陛下,冯珙所言当真属实?”

“朕已安排人下去核查,但朕觉得,即便有偏差,也相差不远。”拓跋濬语气慎重,揉了揉打结的眉头说道。

“这……”

高允与独孤尼对视一眼,叹了口气。

“陛下,老臣失职,竟没有发现朝中有如此逆贼,胆敢做出这等欺君罔上的大事。”高允告罪道。

“令公不必如此。”拓跋濬沉声道,“贼人扎根朝中已非一时,令公不能察虽有些许失职,但并无大过。”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接下要如何做。”

“陛下,臣以为,一切应当暂缓。”独孤尼开口道,说出的话却让拓跋濬大惊。

“侯尼须,莫非你酒还未醒,怎说如此痴语?”

拓跋濬面色不善。

“陛下,臣非酒后失言。”独孤尼道,“只是如今这局势,实在不宜操之过急。”

“不宜操之过急?朕如何能不急?”拓跋濬冷哼一声,“我大魏仓廪都要被这群硕鼠掏空了!”

“更何况,朝中还有个朕不知道的肱骨,帮朕的粮草卖了还花了出去。”

“谁参与此事了,这么一桩大案是怎么做成的,倒卖粮草的钱财去哪了,朕一概不知!”

拓跋濬怒道,“侯尼须,你说朕如何能够不急?”

高允走上前,安抚道:“陛下不如听殿中尚书将话说完?”

拓跋濬方才止声,看向独孤尼。

“陛下,贼在暗,吾等在明,既不知朝中谁是逆贼,也不知多少州郡牵涉其中,如若冒然动手,定当打草惊蛇。”

“更何况,陛下,勿忘于判、元提旧事啊!”

独孤尼拜伏于地。

“令公,侯尼须所言,你如何看。”

“殿中尚书所言有理。”高允斟酌一番后,还是赞同了独孤尼的想法。

“朕再想想吧。”拓跋濬烦躁地说道。

高允与独孤尼告退后,拓跋濬又召来了慕容白曜与陆丽。

慕容白曜的看法是除贼从速,不宜久拖,时间越久,他们的危害就越大。

陆丽的看法与独孤尼想法类似,倾向于先暗中调查,掌握更多涉事官员的信息后,再一网打尽。

“陛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攘除朝中奸凶,亦如行军打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臣以为,陛下春秋鼎盛,来日方长,何必争这一时?

如今刘宋皇帝磨牙吮血,驻兵边防,若我大魏局势稍有动荡,只怕这刘骏就会扑上来。”

陆丽、独孤尼与高允三人都支持先放一放,只有慕容白曜坚持要动手。

拓跋濬将他们都遣退后,独自在殿中徘徊许久。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皇后冯有来了。

“臣妾参见陛下。”

冯有见拓跋濬愁眉不展,走上前,为他舒展眉头。

拓跋濬知道自己这位皇后素来聪颖,决定问一问她的想法。

便此事告知于她。

“皇后,你说朕,当真要等吗?”拓跋濬不甘心地道。

“当然不用。”冯有冲他笑道,“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那些乱臣贼子,伤得是百姓,伤得是朝堂,伤得是我大魏安危,臣妾虽是妇人,却也知晓除疾当趁早的道理。”

“皇后所言,深得朕意!令公他们终究年纪大了,做事总是瞻前顾后,胆魄还不及你一个妇人啊!”

拓跋濬握住皇后的手,激动地道。

……

冯珙如今已经重新来到了中军之中。

冯熙于朝中任冠军将军时,将三千士卒,冯熙走后,这三千士卒交由宁远将军尉元代为统领。

冯珙受了皇命后,便重新接手了这些士卒。

当初跟随冯珙征讨秀容时的那些士卒,早已将冯珙阵上生擒于判、为普通士卒斩杀乞佛成文这些事迹广而告之。

加上冯熙当初在中军留下的威名,冯珙接手这些士卒并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大司农少卿的职务,朝廷还没有正式让他卸下,不过应当也快了。

杨成吾已经决定跟随冯珙,宁可去给他做一幕僚,也不愿继续在官署待下去了,在向大司农辞别时,步六孤斤也支持了他的做法。